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加强农村农村信用社贷后管理

时间:2014年12月2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至本息收回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它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近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现象在基层信用社依然存在,贷后管理仍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最薄弱环

  摘要: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至本息收回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它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近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现象在基层信用社依然存在,贷后管理仍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之一。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农村,信用社,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至本息收回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它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近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现象在基层信用社依然存在,贷后管理仍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之一。

  1.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贷后管理认识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大贷款投放,能够为信用社带来明显的当期收益,客观上造成了信贷管理人员贷款扩张冲动。但是贷款发放后,一是由于信用社客户涉及千家万户,再加上信贷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适应、技能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信贷人员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时,被动接受;二是信贷人员甚至全部依赖贷前调查,误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1.2贷后检查履职不足。

  1.2.1贷后检查频率(次)少。据抽查发现,大部分信贷档案中无首次跟踪检查资料;对贷后日常检查次数不够,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检查一年1次;个体工商户贷款检查一年最多2次,公司类贷款一年检查平均1~3次。未按时发送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等现象依然存在。

  1.2.2对贷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档案记载不全。近年来,一些企业以改制为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所有逃废债企业在逃废债之前,都会出现注册新企业、从原贷款企业向新成立的企业无偿划转资金、调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转移技术等不正常行为。为此,客户经理应当在贷后管理中及时发现,迅速向有关方面反馈、预警,采取断然措施,同时对这些异常行为必须收集证据,记录在案,作为制止企业逃废债行为的重要依据。但对此种情况,大多数是束手无策、望债兴叹。

  1.2.3对贷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现金流量作为借款企业的还款来源,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重要。借款人出现了现金净流量不足或下滑的趋势,则预示着我们面临贷款无法按期足额收回的风险。目前,信用社注重于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

  1.2.4未及时按规定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复测,一些客户的信用级别还是2002年初评时的信用等级,至今无任何变化。

  1.3贷后监管与预警不足。

  1.3.1从大环境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一方面,金融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设立了信贷查询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现象屡见不鲜,有些银行甚至为恶性竞争,相互封锁信息,或提供假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信贷管理人员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企业已经显现或未显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

  1.3.2从信用社管理层来看,贷审会风险揭示、处置不到位。按照信贷新规则的规定,贷审会是信贷业务决策的议事机构,起智力支撑的作用,应当对前、后台提交的客户生产经营分析报告及潜在的风险点进行揭示,提问和审议,并提出化解、处置的方案。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向贷审会汇报流于形式,汇报内容没有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贷审会成员来自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短时间内听短汇报,对汇报内容没有理解、消化,潜在的风险点揭示不了,明确的风险点提不出化解方案,从而延误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1.4贷后管理能力不足。信贷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成效,但目前信用社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的隐患。

  1.4.1信贷管理人员普遍欠缺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等相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风险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等方面能力不足,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停留在表面,容易形成能力风险。

  1.4.2个别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辟责任,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

  2.强化农村信用社贷后管理的建议

  强化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可控范围内对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强化贷后管理的基本策略。

  2.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程监控风险的理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的观念,克服“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倾向影响,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在注重信贷绩效考核的同时,明确设置贷款质量的考核指标,对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要从严问责,从业务考核和经营理念上正确引导,树立崭新的信贷文化。同时,力保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贷后管理的核心目标。

  2.2强化队伍建设,构建“职业客户经理”的信合团队。

  2.2.1强化培训。信贷管理队伍是保持农村信用社生机活力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唯有加大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才能培育出高效益的客户。

  2.2.2强化队伍稳定。信贷管理是专业性强的一个岗位,随着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行,贷款管理精细化的实施,信贷管理不但要熟练掌握政策、精通各个业务品种并能熟练办理各种信贷手续,还要掌握宏观行业政策的信息,有预见性地预警、化解潜在风险,并在与客户打交道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切都是必须有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升华。因此,信贷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2.2.3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客户经理是贷前决策调查的第一岗,也是贷后管理的第一岗,责任重大,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的效果,是贷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信贷员的能力、业绩、以往职业记录评定其等级,并按等级设立相应的业务权限和管理客户类别,建立激励机制,优胜劣汰,坚决将能力不足或道德低下的人员调离信贷岗位。从而不断提高信贷员综合素质,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

  2.3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

  2.3.1强化贷后检查。对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和公司类贷款,应在贷款业务发生15天以内,进行首次跟踪检查。重点检查客户是否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以及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

  在贷后管理的日常检查中,对生产经营贷款应每季度检查1次,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应每半年与村(社)干部或联络员配合对辖区农户贷后情况进行逐户检查。对出现逾期等风险预警信号,信用等级或风险分类形态发生不利变化的客户至少每月检查一次。

  2.3.2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列入不良信用客户内部控制名单和高风险行业、区域的客户,要制定信贷退出计划,采取提前收回贷款、到期减少续贷、停止贷款或诉讼的措施,清收贷款本息。

  2.3.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客户账户信息、信贷管理系统、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表及公开信息、上下游企业、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客户信用等级监测及贷款风险分类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控制、化解信贷风险。

  2.3.3.1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电子化建设,在信用社内部系统中设置风险预警指标,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信贷管理系统中专门设置贷后管理功能,实现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

  2.3.3.2利用信用社内部会计信息,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量等一手资料,认真分析,把握时机,对发生的变化及时预警,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2.4加快立法,构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进行贷后管理的有力保障,目前必须加快立法,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人民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基础上,金融企业之间、社会各部门之间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共享系统,明确相关责任,杜绝本位主义,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准确性,形成打击诈骗和信用不良分子的天罗地网,对破坏社会信用体系的行为严厉惩处,逐步改变信用社在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地位,为金融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