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3月13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对一尊南朝时期石雕神兽的修复保护》论文发表期刊:《文物鉴定与鉴赏》;发表周期:2020年23期
《对一尊南朝时期石雕神兽的修复保护》论文作者信息:唐德普(1963一),男,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陈列展示与文物修复。
摘要:墓前神兽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延传有序的独特造型品类,蕴含了大量的传统艺术工艺雕刻手法和历史文化,寄托着先民美好的理想和永恒的追求。但因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处在旷野中的墓前石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和损害,亟待人们进行保护和修复研究。文章对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南朝时期的大型石雕神兽的修复保护过程进行介绍。略谈特定条件下的石质文物修复,运用新思维,采取新措施,尝试新方法,以期提高人们对保护历史文物的认知,以求同仁及广大文物爱好者指教。
关键词:塾前石雕;神兽;人造石;修复
1概述
墓前石雕古代称为“石像生”,系指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及贵族墓葬茔域中设置的石质雕刻品,主要是由石人、石兽及其他石质构建物组成,它们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群体造型表现形式,是陵墓范畴美术类型的重要部类。其自身发展2000多年从未中断,形成了独有的制度和风格,成为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最早期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到南北朝帝王墓前的石麒麟,从唐朝李世民墓前的“昭陵六骏”到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的石人、石兽,从明代“十三陵”到清东陵、清西陵,帝王陵园墓前石雕艺术品连绵不绝,无不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命的永恒追求。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墓前的石雕群造型雄浑瑰丽,纹饰优美生动,姿态蓄势待发,动人心魄,将中国古代墓前雕刻艺术推向了极致。下面要介绍的这尊石雕是由笔者主持修复的,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其就是南朝时期的墓前神兽。1995年,这尊石雕由当时宣州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从宣州区城南郊外河道中清理出来的,后一直被零散放置在宣州市广教寺寺院的空地上,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为避免这件石雕神兽遭到进一步损害,
2015年,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决定对石雕进行修复,用于展示保护。
2石雕状况描述
这尊南朝时期的石雕被发现时已不在遗存原址,周围也无相似的遗迹,历经一千多年的日晒雨淋及水的侵蚀,损毁严重,缺失较多。该神兽昂首挺胸,张口,迈步欲挪,吐舌长须垂于胸,翻卷形侧翼,表面呈青灰色,石质较硬,石筋较多,为整块白色石灰岩雕刻而成。
石雕残高156厘米、残长123厘米、残宽60厘米,残留石块面积约40厘米× 50厘米两块。
残缺状况:头部及身体前半部分基本完整,前双足留有三分之一足跟;身体后半部分和底座完全缺失,仅留有疑似臀部的两个较大石块(图1)。
3进行实地考察,制订修复方案对石雕的来源、年代、质地、特征及保存状况进行登记入档,以便日后查询,同时对其进行拍照,这样可以直观地反映石雕修复前的状态。
查阅相关资料,赴江苏丹阳等地考察:由于石雕缺失较多,修复难度较大,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与该石雕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并赴南朝时期该类石雕神兽還存最多的丹阳、句容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修复提供依据。
制订修复方案:针对石雕的残损现状和掌握的资料,制订详细的修复方案,经过综合分析考虑,决定采用现代材料及工艺对石雕进行修复。为确定石雕整体姿态结构修复图纸,多次在电脑上进行多方位图像模拟,将确定残件运至修复展示地点并固定。对表面进行除尘清洗,对缺失的部分采取焊接钢筋骨架,用泥造型,用石膏翻模,浇铸高分子材料的人造石进行配补,最后用丙烯颜料对配补处进行着色、做旧处理。
4修复过程
4.1清理残件
在室外指定地点,清除石雕上的泥土、青苔以及残留在石缝中的渣子,对断截面拼接处尤其要彻底清洗、晾干。
4.2预埋圆钢构件
大型石雕修复不同于室内陈展小件,它体积大、分量重,要安全牢固。用叉车把石雕残件运至修复展示地点,用小型钻孔机在原石雕上打出孔径6厘米"深度20厘米的五个焊接点圆孔,用05厘米"80厘米圆钢插入圆孔中,再用云石胶黏结,露出的一端用于焊接缺失部分钢筋骨架,在底座石雕四个脚的位置预埋钢板,用来和石雕四肢连接的圆钢进行焊接。
4.3焊接缺失处钢筋骨架
摆正确定好石雕残件所处的位置后,先把连接四肢的圆钢和底座上的钢板焊接起来,这样就把石雕残件牢固地控制在石质底座上了。在现场可用06厘米和1.2厘米的钢筋根据预设图纸及石雕整体结构造型进行缺失部分的骨架焊接,以便泥塑造型工作的展开(图2)。
4.4泥塑造型
缺失配补部分的泥塑造型主要是根据原石雕留有的前半部分的造型、动态、纹饰顺延至后半部分,再根据原石雕的造型风格、表现形式、雕刻手法以及对现有纹饰的掌握和比照,对缺失配补部分进行造型,使石雕的前半部分和修复的后半部分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个体。泥塑造型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0按造型需要焊接钢筋龙骨架,在骨架上铺设细钢丝网,要留有供泥塑造型的空间。②上大泥,在已焊接好的钢筋骨架上堆上大泥,塑出大形,不断用拍子把泥土拍实。③细部塑造雕刻,对照石雕的前半部分,进一步准确塑造出配补部分的形体,并仔细刻画出配补部分身体上的浮雕纹饰及肌理效果,注意配补部分与原件自然衔接。@整体观察,进一步调整,待泥塑干燥一些后,用带有肌理的石板、石块等工具慢慢地拍打,这样塑出来的形体和纹饰具有坚硬的石质感,直至达到和原石雕表面呈现的质感一致(图3)。
4.5翻制模具和浇铸人造石配补件翻制模具:在成型的泥塑上用插片分块,喷上脱模剂,用熟石膏粉兑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涂洒在泥塑表面,层层相加,直到有3-4厘米厚度再用麻丝木棍固定,硬化后的石膏模按顺序一块块揭下来洗净放好。根据先前翻制好的石膏模(外模)形状翻制石膏内模,然后把所有内模和外模合绑在一起,两模之间留有10厘米的空间,为下一步浇铸高分子材料的人造石配补件做准备(图4)。浇铸人造石配补件:将高分子材料中的环氧树脂胶、固化剂、促进剂和增韧剂按100:4:4:6的比例调合成环氧料,在环氧料中再加入滑石粉或石英粉等填料,搅拌调成液态的人造石料,再把人造石料浇铸到原先已捆绑好的石膏模具中,待其硬化成形,然后敲去内外石膏模,就得到了缺失部分所需要的人造石材的配补件了。运用高分子环氧树脂材料浇铸的人造石,其成形准确、流程快捷、操作方便,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其人造石的优点是硬度好、收缩率小、耐腐蚀,以及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和附着性。
4.6安装拼接
清理掉后半部分龙骨架上的泥土,再把翻制好的人造石配补件按原有方案一块一块地拼接上去,拼接时要注意纹饰和裂缝处的衔接吻合,不能错位。从内部用层层浸透了环氧树脂胶的玻璃纤维布粘连每块接缝,直至安装拼接全部完成,外部接缝处用环氧树脂胶涂抹,用塑料刮刮平,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图5)。
4.7修整打磨
拼对黏结好的配补处接缝及配补件和原件的结合处痕迹比较明显,需要进行打磨处理,突出多的地方要用磨光机轻轻磨平,石缝处要用刻刀进行清理疏通,粗糙的地方要用砂子带水打磨,直到配补件和原件交结的地方顺畅自然,形体完整统一
4.8配补处着色处理
清理现场、撤掉周围固定石雕的支撑点,一尊完整的南朝石雕神兽就仁立在展馆大厅中央的位置了。接下来就是着色做旧处理了,本次选用的是丙烯颤料,可以和水调和,不会出现油画颤料、油漆发亮的现象。
先用丙烯颤料调成青灰色底色,对照原石雕旧色,用小毛刷不均匀地反复涂抹、点染,做出深浅不一、高低不平的效果。用毛刷蘸上调配好的淡黄、淡红、淡褐等不同颜色,分别在配补处轻轻罩染,一色干了再罩另一色,这样各种色彩既相互渗透,又各自显现,做出来的颜色丰富多彩,真实自然。
再用水性的虫胶清漆调和灰白色的丙烯颤料,在已做过二次底色的配补部分喷洒皱染,使丰富的底色在灰白色的面色下欲隐欲现,效果相当逼真。最后整体颜色相互对照,在大色调完全统一的情况下,用白绸子包扎棉团蘸色和水进行局部调整,干后表面用旧布擦、蹭、揉,直至和旧色效果一致。这需要修复人员具有文物修复和美术基础双重基本功(图6)
4.9石雕保护
最后使用氢氧化钡等材料对石雕残件部分采用渗透加固的方法进行保护(图7、图8)。
5结语
这次大型石雕修复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是运用现代材料及现代工艺对历史文物修复利用的一种尝试,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应开拓思维、锐意进取,对一些特定条件和状况下的不能在原地保护的那些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的文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合理运用不同材料及工艺达到修复利用的目的,使它们获得新生。经验告诉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勇于突破,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提高我国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才能使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修复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文物修复与复制[MI.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实用美术技法编辑部实用美术技法[MI.合肥:朝花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