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7月31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我国省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聚类分析与比较研究》论文发表期刊:《价格理论与实践》;发表周期:2021年01期
《我国省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聚类分析与比较研究》论文作者信息:烟竹
内容提要: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我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在“六稳”、“六保”政策基础上,实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稳运行。本文基于对2018-2020年全国31个省(区、市)CPI月度变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省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影响居民消费品价格因素的不同,各年各省份CPI的聚类结果也不相同,这反映出不同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产业结构、流通条件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为相关部门实现对CPI精准调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CPI聚类分析法消费结构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CPI保持平稳运行态势,2018-2020年全国CPI分别比上年上涨2.1%、2.9%、2.5%,但在2020年内月度CPI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从2020年1月同比涨幅5.4%持续波动性下降至11月的同比跌幅0.5%,由近三年来CPI同比最高点降为最低点。从各省(区、市)比较来看,受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不同省份物价水平及走势变化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在正常可控区间内运行,实现了保供稳价的目标。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以往文献研究中,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分析各有侧重。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梳理: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的研究。许坤等(2019)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无论是在消费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均存在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且这种趋势具有长期性。消费领域总体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变化“高增速、强波动、权重大”,深层原因在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抽样比例、权重以及调整周期等与居民物价感知偏差。卢倩倩、许坤(2021)认为,2020年物价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消费领域价格涨幅整体缓慢回落,生产领域价格降幅先扩张后收窄,CPI与PPI的剪刀差逐渐缩小;展望2021年,非食品价格水平和生产领域价格水平可能上行,物价总体保持温和上涨趋势。
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的研究。冯朝军(2017)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模型,确定对我国CPI波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经济指标,结果显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进出口总额。其中,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和进出口总额与CPI正相关,工业品出厂价格与CPI负相关。侯甜甜、杨淑宁(2020)建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等八个经济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外汇储备、PPI、GDP三个指标对CPI有显著影响。王刚毅等(2020)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我国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省际月度CPI数据分析了非洲猪瘟对我国猪肉价格以及CPI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供给,从而影响猪肉价格,进而对CPI产生显著影响。
综上,以往文献采用聚类分析分省份对CPI走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的较少。本文在以往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各省份2018-2020年的CPI指数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深入研究各省份之间的异同。本文采用的是K个平均数的聚类分析方法,此方法是把样品聚集成K个类的集合,通过迭代过程将观测案例分配到具有最接近的平均数的组,然后找出这些聚类。通过对CPI按地区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消费结构相似、产业结构类似或消费习惯接近的地区,通过分类,为各地区实现保供稳价提供更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我国省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比较分析
(一)2018年分省份月度CPI走势分析
如图1所示,2018年除西藏外,其他省份CPI走势出现了两次比较一致性的较大波动:一是2018年2月份由春节以及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导致CPI指数上涨;二是2018年9月至10月“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价格上涨的消费品包括:食品中的鲜菜、鲜果、鸡蛋、牛肉、羊肉和禽肉及非食品中的居住、教育服务和医疗保健、汽油和柴油等。这两个时期包含我国最长的法定假期,消费动力比较足,需求增加,导致年内两个周期性价格上涨的波动。初步判断,假期消费需求对2018年全年CPI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除此之外,非食品类消费品: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和居住类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影响各地全年CPI走势。
(二)2019年分省份月度CPI走势比较分析
图2所示,2019年主要省份CPI呈现出与
2018年不同走势,其各地CPI走势一反常态,在2月份不升反降,出现了一个小幅回落。分析其原因是由鸡蛋、猪肉和水产品价格及柴油和汽油价格共同下降引起的。自2019年3月开始CPI指数持续上行至11月份出现最高点。在3月至7月所有食品类和非食品类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其中,3月份猪肉价格开始上涨。8月鲜果价格下降,9月鲜菜价格下降,10月鲜菜、鲜果、交通和通信、汽油及柴油价格下降。其中,非食品中的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全年持续上涨。12月在我国保供稳价政策措施作用下,鲜果、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均有所回调以及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行,导致12月比11月CPI呈现下降趋势。
从总体来看,2019年各地CPI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除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外,还有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结构性上升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服务会产生更多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受自然环境等的影响,不像肉类、鲜果、鲜菜等会受到季节、自然灾害影响供给。大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超出了2018年春节及国庆假期消费影响。食品中的猪肉、鲜果等价格上涨助推食品价格上涨9.2%。其中,猪肉价格上涨受非洲猪瘟影响导致,鲜果价格主要由于不利天气条件、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消费升级等综合因素影响所致。
(三)2020年分省份月度CPI走势比较分析
图3显示,2020年主要省份各月CPI整体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其中,1月份各地CPI同比涨幅最高,受到春节假期、新冠疫情叠加所致。从价格结构中看,猪肉价格影响较大,上涨116.0%,除鲜果价格下降外,其他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为上涨。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交通和通信价格均上涨。2月份由于疫情因素的影响,各地就地过年,防控疫情采取的交通管控措施使流通受阻,人力短缺也造成物流配送难度加大,导致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除了服务和医疗保健价格有小幅上涨,其他非食品类均表现为价格下降。自3月份开始,在我国实施保供稳价的政策下,鲜果价格出现首次下降,3月至9月份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10月份开始猪肉价格出现首次下降,开始主导食品价格下降的趋势。
从总体分析:主要省份的CPI全年呈现平稳回落趋势。尽管7月出现了一次小幅上扬,这是由于食品中猪肉、鲜菜和水产品及非食品中的医疗保健的价格上涨综合影响所致。而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继续上涨,这与2019年大体一致。在保障食品供给基础上,可以增加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供给,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纵观2020年,我国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CPI总体处于持续回落的态势,这是我国政府持续积极落实保供稳价政策的结果。
三、我国省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聚类分析
对CPI进行聚类分析,本文使用Stata软件,采用“K个平均数的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设定聚类数为2、3、4,将运算结果进行对比分类,发现设定聚类数为4时,省份之间的CPI差距能更有效
精确的展示出来,结果如表1所示。
(一)2018年省域CPI聚类结果分析
2018年春节和国庆假期消费品价格上涨,大部分省份在这两个时期消费需求有明显增加。
第一类包含省份为安徽、福建、贵州、湖北、湖南、内蒙古、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重庆。全年月度变化过程为:2月达到最高点103.1,在3月又恢复到1月份水平,之后开始缓慢波动式爬升到10月达到次高点后又开始降低。这一趋势变化表明:该类型地区节假日期间出现暂时性供不应求的状态,春节各消费品涨价最多,对CPI走势影响明显,说明这些地区在春节对消费品的需求较大。
第二类包含省份为山西和云南。本类型CPI在2月达到一个全年次高点,3月有所下降之后出现平缓但又有坡度的爬升,到9、10月达到全年最高点后开始下降。在这类的地区受到春节和假期的影响,并且假期的影响更大,9月和10月是这两个省份的旅游旺季。
第三类包含省份为北京、广东、广西、河北、吉林、江苏、青海、山东、浙江。总体来看,在2月达到全年CPI最高点,之后自3月至7月保持平稳状态,8月开始提高,到9、10两个月达到次高点,11、12月两个月则持续下降。从这一变化数据可以判断,从CPI的月度走势可以判断,春节和“十一”假期对这几个省份都有影响,但春节的影响大于“十一”假期的影响,而国庆假期属于这些省份的旅游旺季,对食品和服务的需求在旅游旺季集中释放出来。
第四类包含省份为甘肃、海南、河南、黑龙江、江西、辽宁、宁夏、新疆。这一类型的CPI在2月到达全年最高点后一直缓慢下降,且未在9月至10月出现新一轮的上涨。
(二)2019年省域CPI聚类结果分析
2019年CPI的走势由于大部分时间的食品和非食品消费品价格都出现上涨。具体各省的情况,通过聚类分析得到:
第一类包含的省份有:宁夏和西藏。这一类CPI数据在2、3月有小幅上涨波动,4月到7月保持平稳不变。之后,西藏8月份至11月持续走高,12月则保持平稳;宁夏则在8月、9月出现明显下降,10月爬升,11月达到最高,12月持平。这两个省份的CPI指数年内波动变化不大。宁夏和西藏都属于偏远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8月和9月鲜菜价格下降较多,很可能是导致宁夏和西藏CPI下降的原因。由于这两地不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并且肉类食品业以牛羊肉作为主要肉食,受到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弱,受到蔬菜价格涨跌影响较为明显。
第二类包含的省份有:北京、福建、甘肃、贵州、辽宁、内蒙古、青海、上海、新疆、云南。全年CPI变化情况为:2月比1月的CPI有所降低,之后整体缓慢爬升一直保持到9月,之后10、11月出现明显上扬,12月亦有缓慢提高。这类省份,受到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鸡蛋和猪肉等价格综合影响,导致食品价格对CPI影响较大,超过了鲜果鲜菜价格下跌带来的CPI下降。其中,北京和上海属于经济发达的省市,食品类产品需要通过流通调运等方式实现,各类食品供需变化都会对其CPI产生显著影响。而其他地区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省份,受限于经济发展和流通设施等,同样受到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
第三类包含的省份有:安徽、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天津、浙江、重庆。1月至9月处于平稳缓慢上升阶段,到10、11月出现明显提高,达到全年最高点,随后12月出现小幅降低。这类省份大部分属于农产品生产大省,且大多为内陆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上水平。由于内陆地区的原因,交通运输方面也都相对比较便利。猪肉价格成为这些省份CPI变动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
第四类包含的省份有:广东、广西、海南、深圳。相比而言,2月是全年CPI低点,之后CPI一直在持续快速上涨,至11月达到全年最高点,12月略有下降。该类省份都属于沿海地区,且主要的产业都不是农业,自身食品需要靠其他农业大省的供给,食品价格受到的影响比较突出,其波动值相对其他省份也相对会更大一些。
(三)2020年省域CPI聚类结果分析
2020年CPI变化受新冠疫情和猪肉供给变化的双重影响。与2018年、2019年聚类结果均有差异,疫情影响、猪肉价格和天气因素三者的综合影响产生不同的变化趋势。
第一类波动同频,包含的省份有:江苏、重庆、安徽、湖南、天津、辽宁、陕西、吉林、福建、黑龙江、河北、江西。从1、2月达到CPI最高点之后各月缓慢下降,到7月稍有上涨之后快速下降直至最低点99。这类省份大多以农业为主,受到蔬菜供给影响比较大。其原因是在7月份这几个省份都出现了一个小的增长波动。
第二类包含省份为:山西、河南、云南、青海、贵州、山东。1、2月CPI为最高点,之后各月缓慢下降,5月达到低点后缓慢回升,8月开始又出现大幅下降趋势。由于6、7月份蔬菜供应增加,带来CPI下降趋势,而鸡肉、鸭肉自8月份开始出现价格下降,导致这些地区CPI呈现下降趋势。
第三类包含省份为:内蒙古、上海、甘肃、西藏、新疆、宁夏、浙江、北京。这类地区不是农业大省,且受各类食品价格涨跌影响比较敏感,与第一类、第二类CPI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7-9月并未
出现大幅下降而是处于上下波动状态,至10月份开始有所下降。
第四类包括的省份为:深圳、广东、广西、四川、海南、湖北。这些省份受到春节因素影响不大,也基本没有受到蔬菜价格上涨的影响,而是受到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使得全年CPI呈现下降趋势。
(四)2018-2020年CPI聚类总的结果比较
通过前述分析结果的比较可见各省份每年的变动趋势都有差别,说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当宏观的经济因素或天气因素等对食品价格产生影响的时,会对各省份CPI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各省份每年聚类结果呈现差异化。将2018-2020年与全国均值聚为一类的省份列表,如表2所示。
比较2018-2020三年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与全国同步变化的省份其CPI波动更为缓和。其中,与全国CPI在2018-2020年三年中均聚为一类的省份包括:河北、吉林和江苏。这三个省份都是农业大省,产业结构以及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发挥着相同的作用,保障着我国沿海、内陆各个省份的基本生活需求。CPI趋势一直未存在同步的省份包括:上海、西藏、宁夏、甘肃、云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除上海外,这些省、市都是比较偏远或者位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比较小,流通等设施建设也有待完善。上海的情况与其他几个地区完全不同,其以金融业、地产业、保险业以及运输业为主要产业,并且
流通设施完善,但由于较少涉及工业和农业等基础保障性产业,其CPI主要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变化。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按省份总结分析了2018-2020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变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不同年份影响消费品价格因素不同,各年对省份的聚类结果也不相同,这显示了不同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产业结构、流通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其中,河北、吉林和江苏根据2018-2020年CPI走势聚类分析后三年均为同一类的省份,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讲,它们均为农业大省,承担着周边各省市的蔬菜粮食供应。而三年均未在一类的西藏、宁夏、甘肃、云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属于偏远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省份,这些省份需要重点关注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由于地区地貌的不同,这些地区的特产以及旅游业都可以作为重点开放的产业。
从2018-2020年的CPI走势分析中,我们发现:在保障基本民生方面,食品价格调控最为关键。故在未来的CPI调控方面,需要持续关注影响我国食品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各项因素。尤其是猪肉供给和价格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对CPI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措施,促进市场供给充足和价格保持平稳。
最后,除了食品类对CPI走势产生较大影响外,我们还发现:非食品类中的健康医疗、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这说明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在持续增加,故在保障基本民生基础上,应该密切关注非食品类价格上涨情况,其对CPI走势变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稳定恢复: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EB/OL].
[2]许坤、卢倩倩、许光建.CPI权重、结构性物价上涨与物价感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9).
[3]卢倩倩、许坤.坚持打赢“抗疫”战开启“十四五”新时期———2020年物价形势分析及2021年物价形势展望[J/OL].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3-04.
[4]冯朝军.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我国CPI影响因素识别[J].统计与决策,2017(24).
[5]侯甜甜、杨淑宁.我国消费价格指数的走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0(4).
[6]王刚毅、李春雷、申玉琢、冯利朋.非洲猪瘟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