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3月06日 分类:课题申报 次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和课程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科学这一门科目,在农村地区的开展是重点研究对象。这是一篇关于农村地区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课题研究报告,小编进行了相关整理,以便于您学习和参考。
我校是一所边远贫困山区小学,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落后、师资短缺、设备陈旧等因素影响,科学课不仅时有时无,而且科学教学一直沿袭“结论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高分数的教学目标”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普遍对科学科不够重视,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为探索科学课教学的出路,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自然条件、教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尝试索,大胆改革,不仅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农村科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而且解决了农村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科学课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发挥山村材料之优势,补充正规仪器之不足
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虽然经常出现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东西。科学教学大纲指出: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辟自然教学园地、科学角、搜集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改善观察、实验条件。为此,我发动学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科学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1.作为认识对象的材料由学生自采自带
对于动植物、土壤、矿物等认识材料,我一般布置学生课前自采,上课时自带。教学效果好的材料便制成标本保存下来。如教《植物的根》一课,我通知学生提前到周围采挖植物的根;教《植物的叶》,我让学生到田间地头去采摘叶形、叶缘、叶脉、叶柄等各不相同的叶;教《壁虎和蛇》,我们也同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活标本(壁虎)。
2.简易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制自带
教学中有大量的仪器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制自带来解决。如在教《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一课时 ,我让每个学生用铁丝、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做实验缺少酒精灯,让学生用墨水瓶、铁管等材料自制;缺少漏斗,用塑料瓶子去底后代替等。
3.复杂的器材由教师自制或找合适的东西代替
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我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仪、简易照像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于课堂,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一般用生活器具来代替。如水槽用脸盆代替,烧杯用茶杯代替,鱼缸用大罐头瓶代替,滤纸用毛边纸代替。对于那些少见的科学物则选取本地的性质相似的同类物来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时,不仅准备了芦荟,还补充了红薯藤、石榴、柳树等植物的茎,让学生广泛实践。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学不仅能被学生接受,而且教学效果好。
二、利用农村科学环境优势,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1.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
对于有关客观环境的教学内容,城区学校一般采用挂图、录像手段进行。我则充分发挥山区的环境优势,尝试走出教室进行现场教学。如在教《水·土·植物和人》一课时,我们以大雨过后的清水河一带作为教学现场。在清水河一带,学生们亲眼看到,农田含沙量大,庄稼瘦小,农户房屋破烂,家境贫寒。针对这些实际,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样的现场教学,学生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带给农户的严重后果,深刻领会到了水、土、植物、人四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治理清水河的设想和建议。有的认为应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制止乱砍乱伐;有的认为应迅速在河的上游修拦沙坝、水库,减少沙石流失;有的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等等。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整理后,交到学校,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据统计,小学科学课中约1/3教学内容可安排在校外进行。几年来,我结合本地实际,尽量把学生带到最理想的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利用本地有利于科学教学的客观环境进行现场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但它能真正做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收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学校花园进行教学
山区学校具有土地宽阔的优势。我结合本校条件,发动学生自建花坛。每年春、秋组织学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树桩、找奇石,移植于园中;每到植树时节,组织学生进行播种、扦插、嫁接等活动,如今校园内各种典型植物已有近百种,学校花园的建成,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露天实验基地,又为校园绿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花园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花园上课;对不易观察的材料,如地下茎、根等,我们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如教《植物与环境》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让学生在植物园选取两株种类一样、大小相同、环境一致的绿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个开有“窗口”的纸盒。过了四五天,让同学们把纸盒揭开再观察这两株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又如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后,我们让学生到植物园对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进行繁殖实验,经过长时间 的观察,他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茎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课时,我把准备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根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他们很快认识了根有直根、须根、贮藏根。
3.利用田间地头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高峰村的农民亲身感受到靠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发多种经济作物,又缺乏应有的技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针对本地实际相继引进的一些经济作物补充了《板栗的栽培与管理》、《香菇的栽培与管理》等乡土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学生配合家长大力发展香菇等生产,巩固所学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深受家长欢迎。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科学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课前,我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本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考察,认识了各类岩石的结构和成因,知道了高峰村泥石流隐患的严重性。
总之,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科学教学大有可能。对于科学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科学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让学生到科学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科学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推荐阅读:评职称前老师该如何提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