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3月13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IP”中凝聚的价值呈现为体验价值、想象价值、共创价值。作为资本符号本身,“IP”经历了由人际交往资本符号到网络虚拟资本符号的演变,最终在当今流行的语境氛围中确立为生命价值资本符号及其聚合体。“IP”的价值转化有两条路径:“IP”的人格道德化和道德人格化,前者主要反映出一条社会伦理心态中的“价值动力链条”,包括善的自我完型动力、善的凝聚传播动力、善的价值整合动力;后者主要包括“IP”在形象维度、需求维度、意义维度中的现实塑造。
关键词:“IP”;价值资本符号;价值;道德人格
当下网络流行热词“IP”是从英文“IntelligenceProperty”(知识产权)的简写而来。“IP”虽不限于“知识产权”的字面解释,但至今也难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定论。究竟什么是“IP”,“IP”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对时代有什么影响,体现出什么社会伦理心态,如何创造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风尚的“IP”等,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IP”的内涵及资本符号价值变化
(一)“IP”价值内涵及其变化“IP”价值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P”作为单一知识产权下的具体内容,这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知识产权相仿。(2)“IP”作为复合知识产权下的“内容矩阵”。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涉及三类财产权利:一是知识类财产权利,二是资信类财产权利,三是特许类财产权[1]。知 识产权设立初衷应包含正义、效率、创新三大基本价值维度[2],其中,“创新价值是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灵魂”[3]。为了促进知识价值最大化,使知识可应用在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中,很难将知识产权的界限囿于单一内容之中,知识产权实质上成为复合内容的知识矩阵。
(3)“IP”作为广义知识产权下的生命资本符号及其聚合体。当涉及知识产权的价值内涵,“IP”便会焕发出精神维度的新意义,“诸如精神技能、科学知识、艺术以及发明都可以像物那样进行交易并缔结契约,但它又是内部的精神的东西,所以理智上对于它的法律性质感到困惑”[4]。在人的精神领域,“IP”可含纳与人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活动)相关的一切活动,由此,网络空间下“IP”成为不断流变的生命价值资本符号聚合体。
(二)网络空间“IP”的价值向度及内涵变化
1.从实用价值向体验价值回归:“IP”作为人际交往资本符号传统意义上的“IP”主要为保护知识生产者的个人权利,为其创造的无形社会财富划定使用边界。其设立的初衷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1)在明确知识生产归属权的基础上给予知识创造者名誉、经济、授权等认可和鼓励。
(2)在保障知识生产者继续知识创造的动力和活力之基础上,促进无形知识在有形社会资产方面的转化率,增进人类社会生活的便捷与高效[5]。传统“IP”观反映出社会注重实用价值,宏观上着力于社会有形财富的创造,累积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力量,在我国社会转型初期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网络4.0时代,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交汇在一起,形成一个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复合场域,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的2016年,更是标志着人类社会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已然迎来文化深度融合、人们生活方式普遍改进、思维方式亟需重新审视等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一背景下的“IP”更多体现出体验价值:
(1)“物”的人化特征增强。实用价值语境下的“物”始终面临与人不可逾越的鸿沟,“物”相较于人的主体性地位只具有工具价值的意义。在体验价值之中,“物”通由人的切身体验成为人内在价值的外在承载物,在人与“物”交互性增强的基础上,主体性价值与客体性价值的地位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反映在人们普遍更注重“物”对提升其生活品质的意义,表现为对“物”的精品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等需求,事实上在“物”中沉淀出更多情感性、智力性因素,工匠精神重新焕发时代生机。
(2)更强调以人为本,人、物共生的和谐价值。在人与物截然二分的实用价值语境下,看似人的精神维度较之“物”的实用价值有一种孑然高贵的地位,而事实上这是一种“价值”内部精神维度和物质维度深刻分裂、带来人与“物”根本对立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恶果包括诸如环境污染、能源过度开发等。体验价值是对该种“人与物对立”、价值感普遍匮乏的全面超越,是人类社会在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人较能够在精神世界为自我提供安全感、舒适感以及创造冲动的一个价值进化阶段。这意味着人的自主性和精神的成熟度在与“物”达成一定和解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3)生态意识显著。在体验价值中,强调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对人之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并对健康审美积极引导,讲求生态意识引领下的绿色、温和、创生体验,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双轨并进。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和素食文化的升温是对这种体验价值的现实佐证。信息时代下偏向于体验价值的“IP”从形态上而言,不再只注重知识产权对个人或社会单一性的物质贡献,在“物”的人化与人、“物”间和谐共存、精神与物质并重的人类诉求之中,“IP”最终凝结为兼具精神、物质双重维度的人际交往资本符号,表现在:
(1)注重个性化、个人化、体验化的“IP”已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注意力资本,换言之,因为兴趣及其认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共同的价值认定载体可能超越传统货币。随着注意力资本的分化和沉淀,若干网络空间形成蜂窝状活跃的、独具特色的社区氛围,形成若干网络潮流及相对固定的网络门户,有相对稳定的“粉丝”。“IP”作为承载注意力资本的符号成为新兴价值流通货币被相应群体接受,可在精神、物质领域进行自由穿梭与价值转化,转化的关键在于人际交往的流畅程度。社会互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经济领域中的连续性,某种程度上为物质意义的货币的消解做好了准备,具体表现为“资本符号的技术与文化依赖特征进一步凸显”[6]。
(2)人际交往资本符号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标志,标志着人们从物质匮乏中暂时解放出来,能够在相对富足的状态中超越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创造并接纳具有自主性特征的体验价值,真正摆脱物质的桎梏以充分享受社会交往的乐趣,“使货币的存在摆脱某种具体的实物形式,而谋求其符号象征存在形式的发展。在更深的层次上,这可视为人类主体性发展‘逼使自然限制退却’的一个具体反映”[7]。(3)“IP”事实上更多昭示出一个女性话语空间的来临。讲求柔性、感性、分享的网络精神,基于对个体体验的重视可即时联通线上、线下,铺陈出个体间共情、线上、线下经济打成一片的全新价值格局,“李佳琦现象”即一个鲜活例证。
2.从表意价值向想象价值迁移:“IP”作为网络虚拟资本符号“IP”作为特殊的货币符号,不仅仅只具有“表意价值”,事实上,结合生活经验动态立体地审视“IP”,会发现“IP”所承载的能指范围要超出现实中存在的所指范围,譬如,“双十一”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其价值意指超出了“某一天”;“哪吒”只是一个想象人物,但引发的社会关切及衍生出的现实文化产品已大大超出了“想象”的边界。由此可见,“IP”中蕴含着的无限想象空间及其想象价值。
3.从权力价值向共创价值转型:“IP”作为生命价值资本符号及其聚合体
“IP”一开始的意思是被保护的知识产权,然而在其内涵的多重转化下,最终变为一个开放的概念,这种开放性较多地体现为当想象价值在网络空间中开辟出一个精神空间时,以往对知识产权的边界意识就开始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民价值共创的当代理念和价值创造实践。“IP”中蕴含的共创价值之内涵,表现在:
(1)“IP”从少数人的知识创造变为吸引多数人参与其中的“注意力涡流”。“IP”内涵的开放性,并不否认知识产权的相对边界和所应享有的个人权利,而是在网络空间中,合作、互利、共赢的模式显现出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多方力量协同创新共建“IP”接口,才能获得更优质的智力生产内容。(2)围绕“IP”的价值开发与创造更需要着眼于服务意识。“IP”所创造的即时价值要回馈每一位创造者,因此“IP”的存在不是凌驾于任何人之上,而是作为服务于人的窗口、模式的代名词。(3)全民娱乐化倾向使“IP”成为快乐、魅力与高效生活的引爆点和现实标榜,对人们的未来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引领性。“IP”逐渐蜕变为集娱乐性、知识性、实用性、指导性等特征于一身的资本符号,越来越兴起的“知识网红经济”便是一个有力的 佐证。
(4)在货币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向中,“IP”成为线上、线下价值的交汇点和资源配置枢纽,将在精神空间的想象力价值经过重组、优化、过滤之后重新变现为物质价值,切实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5)“IP”由人担任,可堪当“IP”的人具有某方面突出的人格魅力和现实驾驭力。“IP”从体验价值到想象价值的变化中,其内容与形式转变也有一个由物性过渡到人的过程,最终在共创价值阶段,“IP”的价值虽由多种要素构成,但人担当资本符号的内核与载体。当下流行语境中经常称谓某人为“大IP”,譬如2020年夏季流行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IP”已从一般资本符号蜕变为生命资本符号。
二、“IP”的人格道德化:“IP”道德价值转化的内在动力道德价值始终贯穿在“IP”之中,没有道德意识的“IP”不会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并产生持续的正向影响力。“IP”的人格道德化是一个天然的命题,其中的核心是凝聚在“IP”中人的“善”的自身发展和演进(包括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和合)。
三、“IP”的道德人格化:打造“IP”的多维道德想象空间“IP”具有伦理特性,能够影响个体道德水平的塑造,从抽象的精神层面再次落实为具体的“人格”,即“IP”的道德人格化。“IP”的道德人格化除了暗合人类向善的精神,亦更加个性化、个体化、鲜活化、多样化。从教化的角度欲令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独一无二的“IP”,需深刻领会诸人格维度及其规律,进一步深化“IP”的实践意涵。
四、结语
“IP”的内在价值呈现为体验价值—想象价值—共创价值三位一体的状貌,同时从其作为价值资本符号的角度而言,经历了人际交往资本符号—网络虚拟资本符号—生命价值资本符号的演进历程,最终结合时代背景和当下流行的语境氛围对其较为恰切的定位是:“IP”是网络空间中不断流变的生命价值资本符号及其聚合体。“IP”具有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双重属性,且这两者可以在“IP”中进行价值切换,因此“IP”同时是一个精神与物质和合的善的整体。
以“IP”为节点的时代网络布局,充分挖掘并利用“IP”的多重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信息价值:充分利用“IP”作为注意力漩涡的特性,如当下流行的“影视IP与游戏相结合”[22]这一标配模式。(2)商业价值:围绕“IP”进行全产业链创新和生产,使“IP”成为富于哲学内涵的吸金资源,不断开创人类生活新兴方式,使“不接地气”的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在“IP”中进行物质价值转化,从而打通精神与物质的隔阂,弥合小众与大众的鸿沟。
法学论文投稿刊物:《中国法学》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主办,国内刊号CN:11-1030/D;国际刊号ISSN:1003-1707,邮发代号2-544。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
(3)伦理价值:以多“IP”为节点构筑社会价值生态蓝图,使“IP”作为资本符号化身为伦理[23],成为为社会之善勾画秩序与规程、具有强大号召力、良好口碑并兼具民主平等意识的社会实体资本符号及其聚合体。(4)道德价值:以“IP”为枢纽,广泛塑造善的人格并引领善的生活方式,譬如,“IP”居于重塑信任的社交链条节点上,担负着新信用体系形成中枢[24]。关于信任,可充分发挥“IP”的道德感召力并使个体在更扎实的伦理信任中更顺畅地进行道德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1(5):39-45.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J].中国法学,2013(4):15-26.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J].法学研究,2014(3):95-108.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5]代玮炜,蒋诗萍.从符号域到生命符号学:塔尔图对符号界域的推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8):83-86.
作者:谭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