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校辅导员精准识别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改善

时间:2018年12月07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就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精准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今我国的高等院校资助贫困学生数量已达35%40%,将学校开设的资助奖学金准确无误的发放到每位贫困学生的手中,是每所高校的工作重点,而高校辅导员的责任重大,不仅要负责好该项目的有序进

  下面文章就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精准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今我国的高等院校资助贫困学生数量已达35%—40%,将学校开设的资助奖学金准确无误的发放到每位贫困学生的手中,是每所高校的工作重点,而高校辅导员的责任重大,不仅要负责好该项目的有序进行,同时也是学生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关键词:辅导员,资助工作,精准识别

高校辅导员

  在高校辅导员日常的工作中,为了让教育工作保持公平公开的原则,保护贫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首要因素,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教育趋于社会公平的标准,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感。习总书记强调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带来了福音,同时也有效的拓宽了资助贫困学生的渠道。虽然真正意义上的拓宽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渠道,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精准识别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确定贫困生的界定标准

  只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才能有权享受到高校的资助服务,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即学生本人以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负担得起其大学生活的费用,包括其学费以及生活费支出。而高校要以学生家庭所在区域出示的低保证以及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收入为依据,来判断是否属于贫困生,诸如一些烈士子女、患有重病的学生、家庭因自然灾害受到财产损失、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及来自于边远山区的学生等都属于贫困生标准,但是家庭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之相符就不得而知了[1]。

  (二)认定贫困生的方式缺乏合理规范性

  大多数高校都将学生户籍所在地出示的低保证以及其他的贫困证明作为界定贫困生的首要标准条件。而辅导员对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的机制也是按照统一的流程进行的。即出示贫困证明—学生自我申请—辅导员提出意见—民主性的评判,在进行以上流程之前,根本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做出调查,虽然流程自身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也会由此引发一些学生的不满心理,并且对此认定方式产生争议,对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育的公平、公正性受到大众质疑

  因为贫困生的界定标准难以明确,再加上其认定的方式也不具合理性,从而为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使参与工作的学生对其工作的性质、贫困证明、认定方式等都产生质疑,无法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2]。

  二、高校辅导员构建的科学性的贫困识别方式——精准识别

  要想真正的落实习总书记重点强调的“精准扶贫”思想,首先就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以国家的相关法律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体系,从而为认定的结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制定多元性的贫困生评价体系

  合理的进行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使其具有规范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个认定指标,使其能够准确的反映出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且对其实际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属于贫困生的消费标准。

  要想更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界定困难的问题,这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建立一套全面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以实地调查为主,设计合理性的认定体系为辅。针对认定体系的指标,分为2个等级,一级指标设立为学生家庭的属性、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以及学生所在地的信息等,而二级指标设置包括对家庭实际的经济情况划分的23个指标,界定的标准都是可调查的,比如家庭成员的状况、家庭成员以及学生本人是否存在病史等一系列的标准。

  (二)均衡好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

  所谓显性资助,即专门为贫困生开放的专属通道,比如进行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以及勤工俭学的岗位扩招,而隐性资助则重点强调给予学生心理上的资助。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校方仅仅局限于学生表面上的经济资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现如今,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开展一些多种形式的相关活动。而就高校的隐性资助而言,辅导员可以组织召开具有教育意义的讲座以及主题班会。

  诸多形式的隐性资助活动的开展,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能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心理的慰藉,为其健康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消除贫困生因自身的家庭经济条件产生的孤僻、自卑心理,可谓是一举多得,除了以上提及到的活动形式以外,辅导员还可以经常与贫困生谈心、聊天,做好心理疏通工作,并对其最近的情况进行了解,针对他们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三)遏制弄虚作假的行为

  在对高校贫困生资助进行引导时,也要完善相应的惩罚制度,针对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要惩前毖后。辅导员在贫困生的认定体系中也要有效的发挥其自身具备的监督权,对在贫困生申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学生予以警示,并剥夺其参与任何与之有关的活动形式,以绝后患。每个在校学生都享有国家给予的任何权益,包括贫困生的补助,如果不好好利用,做出一些违反诚信的举动,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机制[4]。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铺垫,而高校辅导员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其工作的梳理开展功不可没,也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保护好贫困生的自身权益,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使其保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进行,消除大众的质疑声和不满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使其消除自卑的心理,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春萍.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精准识别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26):1-4

  [2]杨扬.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管理观察,2017,52(08):148-149

  [3]权少宁.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11):23-24

  [4]包月辉.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38-239

  推荐期刊:高校辅导员创刊于2010年,由山东大学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海内外公开发行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是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