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2月1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是冯骥才先生的散文作品。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思想主题,而且要聚焦表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之妙;同时,要落实语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才能让学语文与用语文融为一体。
《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经典作品。之前的人教版、苏教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都收录了这篇文章,而今它又出现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它与《白鹭》《落花生》《桂花雨》这三篇课文共同组成一个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花与鸟”,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这一课,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到信赖的魅力,懂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表达的秘妙,并通过语言实践,掌握作者表达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方向论文范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变得广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应用到互联网,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特殊的意义,也非常容易被人们记住。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下面文章从认知语言视角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网络语言的本质,加深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程度。
一、聚焦表达,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之妙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花与鸟”,这一课写的是珍珠鸟,一种极为可爱的小动物。细读这篇文章,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与珍珠鸟之间那种可贵的信任。说到小动物,学生是非常熟悉的,也是十分喜爱的,并曾经写过小动物的文章。回顾学生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小动物外形的描写都非常直接,大都位于开篇之处。冯骥才先生的这篇文章对珍珠鸟外形的描写十分自然,表达的秘妙值得探究,方法值得学习。
课文第六自然段写道:“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是文中第一次对珍珠鸟外形的描写。第二处描写出现在课文第十二自然段:“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在篇首集中写珍珠鸟的外形,而是分散在第六和第十二自然段中。再细细品读,我们发现课文中珍珠鸟外形描写的出现恰到好处,极为自然,读者阅读起来毫无生硬之感。第一处对珍珠鸟外形的描写,就是在它的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的时候。那一刻,珍珠鸟的红嘴红脚以及灰蓝色的毛在繁茂的绿蔓的映衬下,是那么的鲜亮,自然一下子吸引住了作者。第二处对珍珠鸟外形的描写是珍珠鸟在作者肩头睡着的时候。那一刻,距离是如此的近,观察自然就很清楚;睡着了的珍珠鸟是那么的安静,观察自然就会更方便。正因为观察的时机如此恰当,所以表达显得那么自然,读者读起来就会舒服。
教学中,我们应当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对珍珠鸟外形的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作者所选取的观察时机,感受作者巧妙的构思与表达。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描写珍珠鸟样子的句子。
2.读一读这两段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珍珠鸟可爱的样子。
3.我们也写过小动物,描写过小动物的外形。你是在习作的什么地方写小动物外形的?
4.我们一般都是先写小动物的外形。而课文一开头就写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如果这里写珍珠鸟的外形,运用课文中写珍珠鸟外形的那两段话所提供的信息,你会怎么写?
5.这篇文章写珍珠鸟的外形并没有放在开篇处,呈现的时机恰到好处,读起来那么流畅、自然,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作者表达的秘密到底在哪里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两次描写的时机与特点。第一次写珍珠鸟的外形是它从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的时候,那时后面是绿色的藤蔓,珍珠鸟的红嘴红脚特别突出。第二次写珍珠鸟的外形也出现得很自然,刚好珍珠鸟落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一方面离得很近能看仔细,另一方面珍珠鸟睡着了,不动的时候也便于观察)6.教师小结:“作者的这种写法表达自然,不刻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不要总在第一段写外形,也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让表达恰到好处,读起来更舒服。”
语文学习是一个在已知基础上不断构建新知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起点出发,调动学生先前的习作经验进行教学。这里让学生改写课文,按照自己的经验写小鸟的外形,然后与课文对比,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原因。这样处理暗合了小鸟与作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对比,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语文经验与作者的语文经验之间的差距。找到了差距,学习就真正地发生了。
二、落实语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冯骥才先生的这篇《珍珠鸟》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极为生动,读起来很有画面感。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珍珠鸟那可爱的样子,眼前还会出现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密接触的场景。这是一篇散文,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种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信赖既是作者对珍珠鸟的,也是珍珠鸟对作者的,是人与鸟之间相互的信赖。细读课文第七至第十二自然段,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信赖的魅力,特别是课文第七到第十自然段,更能感受到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细读这几段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作者不仅仅写出了珍珠鸟是怎么做的,还写出了作者的表现。正是在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互动中,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了,充分表现出了人与鸟之间的那种信任。你看,珍珠鸟在屋子里飞,见“我”“不去管它”,因此,“渐渐它胆子大了”;开始“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于是就“蹦到我的杯子上”;它继续瞧“我”的反应,见“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于是,“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于是,“它完全放心了”,“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因为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于是,它更不怕了,开始“啄两下我的手指”。就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文章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了,信赖之情表达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了。这样的写法是很值得学生学习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发现这一方法,并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从而逐渐掌握这样的写法。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珍珠鸟离作者越来越近,请你画出相关的地点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2.相互交流,明白珍珠鸟离作者越来越近了。
3.作者从距离上写出了越来越近,描写时特别有顺序。你发现了哪几个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再……)
4.同学们想想看,这只珍珠鸟还可能落在哪里?珍珠鸟又会怎样做呢?请大家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一写,注意用上“先……然后……再……”。
(学生动笔写,然后交流)
5.同学们写出了珍珠鸟跟作者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但只有地点的变化,不够生动。再细细地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作者写得生动具体的秘密在哪里?
6.相互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写了珍珠鸟,还写了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是写出了人与鸟之间的互动。
7.作者和珍珠鸟之间形成了互动,所以文章显得生动具体。请同学们修改修改自己刚才写的内容,可以借助课文中作者的态度,也可以自己写,总之,要写出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互动。
(学生思考,动笔修改刚才写的内容)
8.交流分享修改后的文字,看看内容是不是更加具体生动了。
珍珠鸟和作者之间,空间距离的变化反映的是心理距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通过珍珠鸟与作者的互动来表达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秘密的过程,其实也是理解、学习作者表达的过程。这样教学,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让理解与表达同生共长。
总而言之,进行统编教材的教学,我们要透过人文主题,关注语文要素,要树立用教材教语文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凸显语用意识,将学语文和用语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