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2月1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深度学习必须以效度为旨归。“三学语文·简效课堂”是保证语文教学效度的有效策略。“三学”是课前学、课中学、课后学的简称,指向课文学习;“简效”是简单有效之意,指向课堂学习。“三学语文·简效课堂”具有正确诠释语文课程性质和意义、能够让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真正落地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三学语文;简效课堂;课文学习;课堂学习
语文老师投稿论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高效运用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容量,可以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要积极地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深度学习”在当下已成热词。深度学习的关键在“深度”,包括认识深度、理解深度、表达深度、思维深度,还包括文本开掘的深度和课堂互动的深度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深度学习不仅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带来了挑战。无论从过程上讲还是从结果上看,深度学习都必须以效度为旨归。效度,既是深度学习的源泉,也是深度学习的磁场。对语文教学而言,在整个学习过程和所有类型的课堂操作上,如果没有效度作支撑、保障,那么,无论怎样的“深度”,都将是白搭。这一点,不容含糊。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尝试进行了“三学语文·简效课堂”(以下简称“三学·简效”)的教学实践。下面试作介绍。
一、概念阐释
“三学·简效”是两个不同指向的概念。“三学”指向课文学习(阅读教学);“简效”指向课堂学习(课堂操作)。
“三学”是课前学、课中学、课后学的简称。各个时段的“学”又分别以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为基本范式。“三学”好比坐标,横坐标是“课前学、课中学、课后学”,纵坐标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横坐标和纵坐标构成坐标系,即构成课文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网”,从而实现每一个时段的学习都能够确保效度。
“三学”的核心是“学”,有四个层级:学生、学习、学得、学变。这四个层级概括为一句话:语文教学要为着一切学生,为着一切学生的学习,并保证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学得),同时经由不断地学习,让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改变(学变)。
“简效”就是简单有效,即在简单中求效果。当下,语文课堂,“复杂”“低效”是两大症结。因此,我们期望通过“简效课堂”来加以改变。
二、具体操作
“三学·简效”的操作,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
1.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学(课前学,简称“前学”)。比如,生字词的认读和认写、课文朗读、课文背诵(段落、章节)等。“前学”不是预习,而是自学,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学习目标。
2.课文学了之后,安排拓展学习(以拓展阅读为主)的内容(课后学,简称“后学”)。
3.课堂教学分两个板块:“前学”检测和“中学”(课中学)展开。“前学”检测是对学生课前自学的内容加以检查,以保证自学的效果;“中学”展开以“任务”的方式进行。“任务”由“瞻前顾后”来确定,即略读课文的教学看课文前面的导语,按照导语所提示的要求确定学习任务(瞻前);精读课文的教学看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按照思考与练习题确定学习任务(顾后)。
任务确定之后,分三个步骤展开学习:一是交代学习任务,二是展开学习活动;三是汇报学习结果。“交代学习任务”就是把学什么和怎么学加以呈现。“展开学习活动”要求如考试般,具有静静地、动笔、人人参与、有试卷(题目)和限时等五个特点。也就是说,“展开学习活动”一定要给定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给定的时间里作静思默想和圈画批注,完成学习任务。“汇报学习结果”不要求学生举手,教师直接指名,指名的对象必须同质(即程度差不多),指名的对象三个以内。
4.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前学”检测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检测完毕进行“中学”时,要用评价来过渡,“任务”之间也要用评价过渡,课堂小结更要有评价环节。评价不是对“学什么”和“怎么学”加以述说,而是对“学得怎样”(即“学变”)加以肯定,或者提出建议。
5.所有课文的教学,摒弃“纵向发展”(深挖学习内容),秉持“横向发展”,即坚持“把课时减下来,把阅读加上去”的教学原则。具体说,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一节课完成,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半节课完成。
下面用精读课文的教学课例(“三学”设计)做具体阐述。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课后安排了如下练习:
1.我能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还能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我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描绘的画面。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另外,还有一道拓展题(对话框):“我还能背诵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呢!”
课后的生字有两类。一是要求会读的:“蚕、昼、耘、塞、箬、笠、蓑。”二是要求会读会写的:“蚕、桑、昼、耘、绩、塞、鹭、笠。”
依据“瞻前顾后”(这里主要是“顾后”)确定学习任务的方法,我们进行了如下“三学”设计。
课前学
1.会读7个生字,会读并会写8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把课文背下来,并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即课后练习第1题)。
课中学
板块一:“前学”检测
1.屏幕呈现7个要求会读的生字,指名学生读。
2.听写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指名朗读和背诵课文,全班一起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板块二:“中学”展开
1.把三首古诗词读出味道来。
2.看课文上的注释,借助《词语手册》,自己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课后学
完成“对话框”内容的学习。(由教师提供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若干首)
从上面的设计看,就课堂和课文的学习而言,不仅是简单的,更是省时(课时)的。这样的“简单”和“省时”,为效度的保证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里有必要对“省时”略作陈述。以三年级为例,看看“三学·简效”的教学策略到底能够节省出多少课时。
课时:周7节,学期140节(按20周计算),学年280节。
课文:人教版课标本80篇(三年级上下册各40篇,其中,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各16篇),统编教材55篇(三年级上册27篇,三年级下册28篇,略读课文各7篇,没有选读课文)。
从统计的数据看,“三学·简效”的做法至少能够节省出3/4的课时。也就是说,如果单就课文来说,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只需用不到1/4的课时就能够把课文学完。这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把课外阅读移到课内来。当然,省出的课时,除了安排阅读之外,还可以安排习作、开展语文趣味活动和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这样的语文之路,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无疑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实践意义
任何缺乏意义的实践都是徒劳的。“三学·简效”的实施,除了上面提到的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之外,还有以下意义。
1.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的正确诠释
无论哪个学科,其教学一定要遵循学科的规律,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否则不可能成功。语文学科教学的性质特点是什么呢?我觉得,是12个字:自能习得、需要操练、大阅读量。“三学·简效”正确地诠释了这12个字。
先说“自能习得”。孩子还没进学校,就会说话,有的还说得很不错。譬如,有时在跟大人说话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令你意想不到的词,或者来一句特别不一样的表达。这是为什么?因为语文是母语,母语学习可以自能习得。那个意想不到的词和那句特别不一样的表达,其实就是大人在某个时候的无意言说让孩子有意接收了。“三学·简效”强调让学生自己学(如“前学”的安排),就是对“自能习得”这一语文学科教学性质和特点的观照。
再说“需要操练”。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技能训练,而技能是离不开操练的。语文是言语,言语是技能,所以,语文教学需要操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就是操练,即“读”依赖于读,“写”依赖于写,“说”要依赖于说,“听”依赖于听……当然,操练的对象是学生,而非教师。因此,在课堂上,在整个语文活动中,必须处理好师生关系——像教练员和运动员(抑或导演和演员)那样让师生共处于课堂或语文活动中。“三学·简效”的课堂,在“‘前学’检测”之后,以“任务”的方式按三个步骤展开“中学”,其中“展开学习活动”要求如“考试般”,让学生静静地涵泳文本的语言文字,这个过程便是操练。
至于“大阅读量”,那是明显的。这方面,已有大量的论述,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先看下面的名言和研究资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吕叔湘:“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王林(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一学期读了20多本书的孩子比只读20多篇课文的孩子语文能力要强得多。如果一学期读了20多本书的孩子语文考试不及格的话,一定不是语文老师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那是出题人的错。”
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
再看看一个来自学生的真实案例。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独笑傲》)
以上这首词的作者是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班上的学生。这样的词作恐怕连有的老师也自叹不如。可窦老师班上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书面表达水平呢?
请看下面的资料:
……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诗词的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他送我的《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三首词。
——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8月出版。
“三学·简效”的“横向发展”“把课时减下来,把阅读加上去”和“精读课文要求一节课上完,略读课文要求半节课上完”的做法,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大阅读量”这个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让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真正落地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由1个核心、3个维度、6个方面、18个基本要点构成,“1个核心”即“全面发展的人”。可见,“核心素养”的真实意图是希望教育能够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对“人”的观照上来。
2018年,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提出了“9个坚持”,其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提出与“立德树人”的强调,是一脉相承的,凸显的都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和根本目的——为着“人”(教育对象)。其实,就教育(教学)而言,“人”本来就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们知道,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即“人”(教育对象),个性即“书”(课程或教材)。试问,有哪门学科的教学没有“人”(教育对象)?又有哪门学科的教学没有书(课程或教材)呢?但是,必须清楚,从哲学上讲,共性存于个性之中;从意义上说,共性永远高于或重于个性——“人”当然比“书”重要!
前面已经说过,“三学”的“学”有四个层级:学生、学习、学得、学变。这“四个层级”也可以表述为:一切教育(教学)都要围绕“为着学生→为着学生的学习→为着学生在学习上能够学有所得→为着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得到情感、态度、信心、精神等方面的改变”来考虑。这不仅是一条线,更是一条链。但是,“三学·简效”的整个操作,最终是要让学生达到第四个层级,即“学变”。“学变”的达到,自然就是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落地。
3.迎合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和语文课程实施的价值诉求
我始终认为,一切学科的教学(包括一切教学改革)都应该“求简”。“求简”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没有哪个教师愿意把事情做得那么复杂,也没有哪个教师愿意去做复杂的事情。在“三学·简效”中,就课的准备来说,不需要在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教法(学法)选择等方面费很大的劲,一概求简;就课文学习来说,到底让学生学什么,“瞻前顾后”就行,也是求简;就课堂实施来说,就那么两个板块(“前学”检测和“中学”展开),依然是求简;就“‘中学’展开”来说,“任务”呈现,三个步骤,还是求简。
当然,“求简”不能不顾及学与教的效果。“有效”(甚至高效)是课程实施的价值诉求。因此,只有当“简”与“效”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使“心理”和“价值”齐头并进、比翼双飞。“三学·简效”的初衷在此,指望也在此。
4.这也是对教育家教育理论的践行
理论对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实际上就是对理论的践行。当下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不少教育者,对理论(尤其是教育家的一些教育理论)的“知”没有问题,但对理论的“行”(自觉或有意识地将理论付诸实践)却问题不小。
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理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很多教师都非常清楚,甚至能滚瓜烂熟地把它背下来,但真正去践行它的并不多。践行教育理论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必然”,更是教育实践的“应然”。在“三学·简效”中,我们非常强调“学变”,而促使“学变”的主要策略是评价。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批评甚至斥责)的,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功能都在“激励”“唤醒”“鼓舞”,尤其是“唤醒”。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我能学”。
又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对这个理论,有的教师是知道的,有的教师可能不一定知道。但是,即便知道,也没有践行。不但没有践行,还把教“方法”(“教学生如何学习”)当作高明之举而大加肯定和大力倡导。这真是有点可笑。其实,只要细想一下,就可以知道,知识和方法都是教不完的。因此,教师的任务真的不应该放在“教知识”和“教方法”上。“三学·简效”的“中学”,以“任务”的方式进行,并且在“展开学习活动”环节让学生“静静、动笔、人人、限时”地作用于“任务”的完成,就是“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的做法;而把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变”)贯穿于始终,便是一种“营造学习氛围”。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理论、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理论、朱永新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理论等,都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当然,这些也都是“三学·简效”着力的方面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