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5月1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帆起航;没有人能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郭思乐时光匆匆,犹如白驹过隙!在大坝乡这块土地上,我执教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完整地送走了一届毕业班,在这几年的执教生涯中,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有很多的遗憾,对于非师范专业的我,虽然已经跨过了八个年头,但在教书这条道路上,还仍然是一个学生!这个暑假又接触的郭思乐教授的一本《谛听教育的春天》,文章质朴,倡导教育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是独立个体的特征,贯穿生本课堂的可行性……到目前,教育有很多种模式,但在具体运用中,我们要融汇贯通,择其精华,去其糟粕。《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有两个篇章我比较欣赏,其一是: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对于人,生命对于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
每个家长,每个老师,每个学校都希望孩子能够优秀,学习成绩首要关键,还要附带着品行,特长等等,往往在茶余饭后拿孩子,拿学生来作比较,特别是学习成绩,以此来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与别人的差距,如若差距较大,呢就想方设法的促进其提高,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一系列的对策接踵而来,这个“争”字就不言而喻。殊不知,这种“争”,尤其是学习成绩的“争”给孩子带来了最残酷的刑罚。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正真成功的人和事,是“为而不争”的结果,不是“争”的结果。例如,刘翔在跑的时候,基本是勇往直前而不是左顾右盼,这才跑出了王者的成绩。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己在长,而不是探头看看别人长得怎样才有生长。生命只有一次,孩子在家长的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第一,郭思乐所倡导的的教育也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以往的传统教育都是马不停蹄的让孩子“成长”,过程是历经千辛万苦,往往还有三败俱伤的结果,孩子不想读书了,教师不知如何教了,家长辛苦挣得钱白费了,最后变得争而无为了。家长、教师、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太过在乎眼前利益,这样扼杀了孩子对学习,对知识向往的念头,慢慢的就相继毕业没有兴趣继续深造。
生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的特征不一样,重视独特的生命特征和独特的生命世界,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去尊重,去开发,搭建学生的发展平台。不要比较,因材施教。目前的教育形式都迫于学校及上级的管理,每每半期、期末都要考试,需要向家长,向社会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是最好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既不尊重孩子,也不尊重老师,学校成了读书的监狱。所以,现在的应试教育就形成了“争而不为”的场面,它那过于精细化,过于严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激发学生、教师甚至包括家长的“争”,其实并没有正真地发挥学生的“为”。这就是我们的素质教育为何步履维艰的原因。
“为而不争”不是不争,而是重在有为,是为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智力发展,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构建发展平台。叶圣陶先生也曾把教育看成一种生态事件,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想工业。”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当作是学生自然而快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工业化的大生产过程。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向一种“为而不争”的应然之态,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天性,是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的激烈的残酷的竞争。这样我们真的可以呼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给学校、老师更大的空间,避免这种工厂式的教育产出方式。
“争而不为”只能爬到半山腰,“为而不争”可以一览众山小。教育就应该是一种看似无“为”而实则大有作为的本来面目,只有深刻地把握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正如郭教授说的那样,我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国脉所系,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教育论文范文:爱余兰特色高等教育的分析及借鉴
摘要:文章以爱尔兰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其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德育教育为引领的教学环境、以支柱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定位、以理论联系实际为路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创业为抓手的创新教育、以教学质量为主轴的保障体系,以上教学特色的分析对于促进我国高校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推进高校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进度等方面具有校高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