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谈协同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

时间:2020年07月2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机构,每年都会向社会输出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大多为一线工作者,如果他们没有专业的技术能力,那么是不能胜任岗位所需的。所以,高职院校还需关注协同育人背景下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机构,每年都会向社会输出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大多为一线工作者,如果他们没有专业的技术能力,那么是不能胜任岗位所需的。所以,高职院校还需关注协同育人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关键,达到人才实需。本文就对协同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进行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人才培养

  引言:各大行业对于人才的引入都处于迫切的状态,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该基于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极其容易忽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岗位不符。因此,高职院校需关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时的关键,培养出可以适应和顺应社会实际岗位发展的人才,这才能在基础上促进我国整体经济进步。

  人才培养方向论文范例:基于转型背景下网络工程“1+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高职院校协同育人面临的瓶颈

  1.1高职合作目标和企业不符合

  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面临的不单单是出口问题,还面临进口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生源直接决定了院校的生存状态,院校为了可以获得比较多的资金支持,都会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而目前大多数院校是遵循的协同育人原则,如“订单”模式、“2+1”模式等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表面上看起来需和企业有密切接触,但是,任何一种模式的结果都和预期截然不同。[1]并且,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企业的目的完全不一致,这很容易失去合作机会,这也是未来需要改善的一个点。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比如“订单”模式就是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人才订单,然后,院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对应的人才培养,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由于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存在很多不可测因素,并且,高职院校需对企业进行顺从,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来落实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又比如,“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的学生在前两年的时候在院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一年进入岗位实习,从而提高岗位任职资格,便于毕业之后对工作岗位有所了解。这种模式有着一定的实用性,但是,结果却往往不能和预期相匹配,最终无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校企合作还存在空位情况

  一般实施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都是工科类的院校,而协同育人则是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策,而在协同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善原有的教学形式,把课程尽可能的朝着企业、课外模拟场所转移,让学生可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很多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对象的时候,都会借助企业的帮助建设模拟实训场地,但这只是针对技术类的专业,对于金融方面的专业来说就有一点困难。[2]除此之外,在进行校园合作的过程当中,还会受到很多内部外因素制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市场、学生及企业。校企合作本就是实现院校、学生及企业三方共赢的手段,但是,如果过程控制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三方发展,因此,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协同育人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策略

  2.1学科专业建设以企业实需为宗旨

  首先,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科的时候,要将技术理论作为中心,学科作为主要的学术性知识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高职院校就应该以专业对口、技术过硬等作为人才培养原则。在学科建设中,要以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作为培养目标,院校还需意识到,要想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并不是只专注实践教学就可以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之上,还需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在理论方面,要引入技术理论体系来进行人才培养,而不是借助学科理论体系的帮助,院校应当分清两者的区别,并对症下药。[3]在协同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重视学科建设,为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建设学科时应该将重心放在技术理论体系构建上,提倡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并且,根据服务地方的需求,以学生未来就业作为目的,让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拥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促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丰富院校的教学资源。其次,高职院校的专业打造必须将职业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在企业岗位的分工和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指引,明确企业和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岗位需要哪种人才才能有序运行。[4]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将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相结合来打造,满足产业链和专业链之间的衔接,所以,要将地方行业需求作为院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人才以及科技的需求情况来设置专业,把一些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专业进行整合或者调整,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2.2理论教学应将实际应用作为导向

  当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并不能单纯的将理论作为教学前提,而是要将实际应用作为前提,因为实践是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为了可以让学生拥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就需加强理论教学。但是,很多院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几乎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单纯理论引导上,并没有关注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或学生是否真的吸收了理论知识,这导致教学结果事倍功半。

  [5]高职院校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以“理论够用”和“产业对接”作为原则,将多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满足人才培养所需。在课程整合上,就是指的院校按照学科专业的特征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圈出来,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一眼看出重点,不用在众多知识点中找重点知识,这给学生节约了很多时间,可以提高学习质量。[6]并且,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还可以结合进一部分企业相关的应用类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让学生先对企业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直观的看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在企业中站稳脚跟。同时,当高职院校在整合优化课程的过程当中,需课程结构加以调整,根据技术理论体系和企业的实际所需实施编排,从而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较强的技术理论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企业青睐。

  结束语:在协同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还面临高职合作目标和企业不符合、校企合作还存在空位情况等瓶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力度。因此,为了可以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学科专业建设以企业实需为宗旨、理论教学应将实际应用作为导向等举措,完成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校方、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顾红,李晶晶.高职院校保险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讯,2019(34):193.

  [2]徐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11-13.

  [3]王慧.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75-78.

  [4]周艳,熊婷.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8(31):155-156.

  [5]余思瑶.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订单班人才培养为例[J].职教论坛,2018(06):138-141+147.

  [6]李春.协同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J].时代金融,2016(35):343-344.

  作者简介:朱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