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7月2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教育部在2017年出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新一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体现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四大活动方式,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并通过岗位体验来体会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 由此可见岗位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岗位体验课? 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岗位体验、如何构建岗位体验课型。
一、深度理解岗位体验及其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以适应社会生活为需要,提出职业体验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结合相关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知识,我们了解到,能够真正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在持续性的体验过程中完成的。 岗位体验课,就是要创设现实的或者是虚拟的岗位,多渠道开发岗位体验式实训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历体验、切身感受从事各种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等,通过感悟和反思,内化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并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个性化的职业认知,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作为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策略与方法,岗位体验课的课型设计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岗位体验课是以“在体验中让师生得以发展”为目标,体现主体性。 这是体验教学的精髓,是体验教学的基础和切入点。 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 学生的发展,都是通过客观的体验,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来完成。 只有体验,才能让学生的多种潜能得以激发,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对教师而言,体验是从“教学”到“学教”的中介。 教师的教学同样需要不断的体验,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事情来体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彼此的认知和情感,从而获得专业上的发展。
2. 岗位体验课需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体现情境性。 创设岗位情境,是这种课型的主要特征。 我们知道,职业体验最主要的是通过岗位体验活动的参与实践,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职业认知、态度和情感。 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下进行职业角色体验,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基本岗位工作内容,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感受不同岗位的特点与责任。
3. 岗位体验课是一个让学生多元感受、产生情感的过程,体现体验性。 岗位体验课要以学生主动体验为中心。 这种体验,高于学生的一般性亲身经历,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行为层面的亲历,即通过身体各种感官来经历某件事情,在行为上直接参与。 如点心师岗位,就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和面、点心制作等过程,都要让学生实践,在做中体会。 二是心理层面的亲历,即学生通过体验,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产生情感,进而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整个过程伴随着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全身心投入。 因而岗位体验课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
4. 虚拟岗位体验是新时代岗位体验教学的补充。 虚拟岗位体验是指在计算机技术下,将抽象和实践性很强的,甚至是损耗性大的岗位实践,通过平台方式再现岗位情境,通过模拟真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亲身体验并建构知识的目的,实现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虚实一体化”教学。
二、设计岗位体验课的基本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最大可能的锻炼和体验,岗位体验课的最大特征是对岗位的体验。 我们的岗位体验课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岗位设置。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体验教学课的目标与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一定的情感材料,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动机,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 岗位设置,教师是设计者,以职业主题划分为多种岗位,诸如国防教育、公共事业、制造产业、饮食休闲、农耕生产等,每一类别又可以细分岗位; 岗位预设,教师是指导者,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做出实时指导。
2. 实践体验。 学生在自主构建活动中,在预设的岗位上,通过亲历的体验行为,感知岗位的价值取向、技能需求以及发展方向等。 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在体验中彰显。 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正确感悟。
3. 感悟内化。 迁移内化阶段是体验教学的关键阶段。 所谓内化,就是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 在这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同化等,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内省、感悟,必要时可以通过重复的体验,来获取成功的感觉和喜悦。
4. 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 教师要根据学生体验后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选择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归纳,互相启发,进而验证自己的感觉。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形式,如学生互评、师对生的评价、甚至引入校外人员的评价。 教师对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感受,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
5. 迁移提升。 迁移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将岗位体验的感受、向往、视野拓展到课堂外,让学生对某种岗位达成共识,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体验其他情境的追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岗位体验”这一学习活动的价值所在,进而达到体验的升华。
三、岗位体验课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岗位体验课是指学生在教师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亲历真实(或模拟)的职业场景,了解社会岗位的价值、职责、技能等,学会初步进行生涯发展规划。 因此,岗位体验课的实施,一定要讲究以下要点:
1. 岗位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体现体验活动的价值性。 岗位体验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生活体验提供机会。 只有当学生主动走进真实的岗位情境,参与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 因此,在岗位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2. 岗位选择要突出主题系列,体现体验活动的有序性。 岗位体验并不是以一个岗位来开设的,它应该是在一个主题下来预设的,如领域主题,选择有形成跨越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的主题,如旅游实践活动; 核心主题,选择学校或班级的培养特色项目,如“小小陶艺家”,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历史、陶艺作品设计、陶艺烧制、陶艺展销等。
3. 岗位设计要考虑各方条件,体现体验活动的可行性。 首先是岗位设计是否可能。 特别是社会资源上的岗位,有些岗位不适合学生参加,有些岗位存在危险性,有些岗位具有损耗,也不适合设计体验岗位。 其次是体验活动过程要得到各方支持,包括对家长的宣传发动工作,涉及到校外的体验活动时,须征得家长同意; 也包括相关单位与部门的支持,如岗位体验中涉及到的器材、服装、技术、工具等,都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使用。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岗位设计时,可以考虑实践岗位与虚拟岗位相结合,建立各种岗位体验馆,如:市场体验馆——设置各种买卖职员岗位、超市管理员岗位; 航空体验馆——设置飞行员、空姐、调度员等岗位; 电视台体验馆——设置记者、编辑员、摄影录像、播音员等岗位。
4. 体验感悟要真实。 体验感悟是体验教学的关键阶段。 首先,岗位设计情境要合情合理。 一方面符合客观的要求,包括场景的布置、人员安排、活动过程等,都要真实呈现; 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包括对职业的理解、工具的认识与使用、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等。
其次,整个体验活动的路径必须清晰,要符合体验教学的心理过程,这样才有体验的效果。 一是“感物”,即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亲身接触岗位,体验岗位有一个最直接的、最鲜明的影响和感知; 二是“生情”,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岗位的认知,实现对体验岗位的心领神会; 三是“升华”,即在情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迁移、想象,将所学的知识融于完成岗位任务中,运用于岗位执行中,从而上升到体悟和欣赏。
5. 指导评价要到位。 岗位体验课要在老师及岗位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各种职业岗位,养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实现自我发展。 有了老师的指导,就有体验的明确方向,包括选题的指导、方案设计指导、成果展示指导、交流提升指导等; 有了专业师傅的指导,就有体验的专业感受,包括岗位认知指导、岗位演练指导等。 只有进行系列的体验过程,才会有好的体验效果。
教育论文范例: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同样,没有恰当的评价,就没有真实的体验。 岗位体验的评价,要遵循过程性评价,即综合考虑学生参与体验的情趣状态、参与度、表现水平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课改新课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肖川. 体验: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J]. 中小学管理,2002(2).
[3]李臣之,潘洪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郝利红. 体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才智,2008, (6):240.
作者:李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