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1月1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 因而,身体作为一种语言通过舞蹈动作进行表达便形成了舞蹈特有的身体语言。 舞蹈教学是要解决“怎么跳”的问题,舞蹈创作表演是要解决“跳什么”的问题。 我们原来是从“怎么跳”走向“跳什么”,是否可以从“跳什么”开始研究创新舞蹈。 有必要对舞蹈身体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身体语言; 亮点创新; 教学模式
1.舞蹈身体语言的具体形象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传承。 舞蹈通过教学以及对动作的领悟,传承一个民族文化“灵魂的味道”,守正与变革才是艺术发展的硬道理。 不断创新,建立新的审美,不断发展艺术前沿新的传情达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创造自己的动作语汇,创生出属于新生代自己的独特味道。 从教学本质出发,回归教育本身。
“专业技能与文化艺术融通、综合素质与艺术特色并重”,作为开发的双主体,验证专业舞者需表达的身体语言及符号,感受舞台魅力; 将赛事植入实践教学,突出地域特色,把作业变作品。 舞剧《水月洛神》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七步说》和中原传说为依据创作出来的,讲述了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的争夺以及一个美丽女人甄宓的坎坷命运。 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个饱读诗书、富有才气的人,他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元素来编创作品。
对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应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供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才能为舞剧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以《红色娘子军》为例,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从戏剧行动中寻找到可舞性因素和以情感人的人性立意是不容易; 从舞剧叙事上看,单靠情节又不能支撑一部近两个小时的舞剧。 作品从剖析人物的情感世界入手,以女战士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有女战士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渴望,还有对未来的憧憬。 情节层层递进,内容翔实而不空洞。 从《红色娘子军》开始,中国的编导们开始了对民族芭蕾舞剧的积极探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中国故事和东方审美赋予了西方舞蹈形式以更大的艺术魅力。 舞剧演绎的革命故事没有侵略者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声控设备带来的枪声和炮声。 精致柔美的音乐细腻地刻画了这些女战士的高洁与亲切,尾声部分的赞歌似乎将战士从深深水底冉冉上升到云端,又融进每一位观众的心底。 舞剧用美赞颂了女性革命英雄的伟大和高洁。
2.创新舞蹈身体语言的教学模式构建
创新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同步转化为现当代审美,观点涉及情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情境学习的优势,实践效果的体现最终还是要以舞台作品加以呈现,在这方面,各阶段通过开展特色作品编创,不仅可以时时检验专业问题,更可以使专业所学及时运用到实践,加强专业学习氛围,确保实践层层推进。 持续开展舞蹈文化交流,突出地域特色。 以“学校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双高人才”的专业建设与创新之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注重艺术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演能力。
舞蹈学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是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是逐渐形成的。 为满足新舞蹈教育的跨专业融合要求,打通建立一个新的教学维度,融汇舞蹈学固有的课程模式,搭建更为综合的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专业延展性。 教学应加强素质教育,技能与育人并进。 依托培养平台,以培养舞蹈创编人才、表演人才、教育人才为主体,明确体现课程设置的丰富知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以项目为驱动,在实践中不断创建教学新体系,建立舞蹈系独有的教学特色体系。
由于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各行各业转战线上成为顺势而为,舞蹈也不例外。 参加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微课堂活动,以及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线上演出; 在抖音、小红书、B站开通自己的个人账号,分享舞蹈片段,同时练习视频剪辑技术; 停演不停工,艺术舞蹈家王亚彬依旧与往日一般忙碌,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大量的粉丝。 亚彬舞影工作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包括上述各大平台以及新浪微博在内,王亚彬的粉丝数量累计超过110万,并且仍在持续发展中。 具体就舞蹈而言,除了未来可期的由剧场的线下加线上经营所带来的流量扩容外,与王亚彬的线上播种方向一致,舞蹈制作人刘畅,更加期待的还是未来舞蹈与新媒体的合作所带来的破圈可能。 刘畅认为需要与新媒体平台开展密切合作,让舞蹈获得更多的流量,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舞蹈。 然后再深入开展舞蹈演出的剧场宣传工作,宣传效果将会更加理想。 基于个体行为的新媒体推广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只有通过官方渠道与新媒体平台的密切合作,有计划地开展系统宣传推广,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宣传舞蹈,冲破行业限制。 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小范围试点尝试入手,逐渐摸索出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对艺术的热爱、对美好的分享、对爱心的传递,能够冲破疫情带来的阴霾。 以舞蹈为内容进行视频宣传,能够向人们传递自信、坚强的信念,升华为希望的力量,从而展现对现实本身的热情与关怀。
3.舞蹈作品创新式培养亮点
培养舞蹈系学生从大一至大四都具有竞争意识以及积极学习的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比赛。 通过参与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激情,使全体学生在专业以及舞台实践上积累更丰富的经验,能够将舞蹈活学活用,在课堂上举一反三。 在每一学期末,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的程度,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 此课题的要求由教师提出,再由学生来完成。 学生可以课外完成,包括在假期里进行,下学期初交作品。 学生在为舞蹈技能竞赛做准备时,需要将所学知识与舞蹈创作进行高度融合,通过自己的审美选择合适的音乐,以形成完整的舞蹈动作。 要求学生在舞蹈创作中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舞蹈表现能力。 只有学生拥有熟练运用舞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才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舞蹈节目。 在竞赛中,教师辅以指导以及对作品反复推敲,并对舞蹈动作进行反复琢磨、细心钻研,直至对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各舞种的“源”,中国各舞种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流”。 民族民间舞的源头缺水,中国各舞种的生命就没有活水。 如若一个演员跳不好民族民间舞,身体便会缺根散魂,成不了舞蹈大家; 一个创编者不悟民族民间舞,就休谈中国舞创作; 而一个做舞蹈学研究的,不深析民族民间舞,就永远迈不进中国舞蹈学的门槛。 然而,想要真正体会传统的民族民间舞,就必须到民间舞的源头去切身领悟。 于是,每年国家、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启动大量的资金邀请知名编导、优秀指导老师、演员、学生以及舞蹈学研究者一起去民间采风与学习非遗传统舞蹈。
4.新时代的舞蹈教学应如何开展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翻开了划时代的篇章。 经过风霜雨雪,踏过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走向复兴、走向伟大的新征程。 百年芳华、百花齐放,中国舞蹈在党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筚路蓝缕的先驱们为我们种下“新舞蹈”的种子,新中国的舞蹈奠基者们为我们搭建起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理论、舞蹈教育的完整体系。 新时代,我们继续远航,踏浪前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用红色舞蹈作品为党献礼,用身体谱写跨越时代的革命热情与坚定信念。 优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的根,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与阴阳相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属于天地人的范畴,既是精神上的认祖归宗,也是族群上的万众一心。 在舞剧《云门》当中,由西汉的求雨,追溯到殷商时期的“龙见而雩”,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对于龙的崇拜以及精神上的寄托。
通过赋予动作意象的点睛式教学,使学生可以领悟到舞蹈的真正魅力,身心会充盈着一种民族的自信和由然生发出的“唯我”的“灵魂的味道”。 当灵魂的味道与动作的真正味道相结合之后,就会产生对舞蹈真正的领悟。
5.结语
在教学模式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方面,从理论创新的层面来说,突破以往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舞蹈课程教学犹如天平最终反映的两端,一端是我们怎么来的,另一端是我们最终要呈现什么,两端应与课堂的内容结合起来面对业界对人才需求的变革,在创新中需要强调专业基本功依然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变革的同时须有所坚守。
【参考文献】
[1]童中焘.“以形写神”与“笔墨当随时代”[N].文艺报,2010-03-17(003).
[2]高素娜.他的画总有一种鲜活的生气[N].中国文化报,2010-12-14(009).
[3]杨莹.玫乡文化“软实力”变发展“硬功夫”[N].济南日报,2010-12-12(001).
(作者:陈琪;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