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03月1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 要 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建立事物联系的重要一步。语文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微写作”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为高中阶段的篇章写作、文体写作打好基础。在初中写作教学融入“微写作”,能让学生自主地构建主观能动的学习方式,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微写作”;初中语文;应用策略
现今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但传统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我们要继承的是精华,是优秀的部分,这就有一个选择和扬弃的问题。读鲁迅,可以认识他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看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如何体现在鲁迅的思想与创作里的。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同时也要读点儿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较辩证。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
鲁迅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对自身思想心理不断的“自剖”,他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庸众,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时说的话很“难听”,但那是知人论世,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强调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而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
的。读点儿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我们读鲁迅也并非模仿鲁迅的脾气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
一些年轻朋友不喜欢鲁迅,也因为语言的隔膜。鲁迅写作的年代刚开始倡导白话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夹杂,是时代的印记,但也是有意为之。鲁迅不愿意俯就过于平直的白话,宁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加上那种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复杂而多义的,更能体现其思想的张力。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觉得鲁迅的作品“难读”。但理解鲁迅式语言表达的风格,尽量读懂读进去了,就能体味到它的特别有味。在充斥周遭的四平八稳的八股文风中,在到处可见的夸张虚假的广告式语言旋涡中,读点儿鲁迅,会豁然开朗,有所超拔,甚至还能从鲁迅那里吸取语言运用的灵感,学会想问题与写文章。作为当代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几种鲁迅的书,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2014年,“微写作”成为北京市高考的必考题,瞬间引起教学改革者的注意,同时也迅速进入语文教学研究者的视野。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写作”的平台更加多样化,除了课堂这个固定的平台外,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为“微写作”提供了更多样更宽广的平台和语境,因此这种短小精悍的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目前,“微写作”因为高考而被语文教师所熟知,但熟悉熟练并能运用的老师还是较少。一线教师对“微写作”这个概念仍比较陌生。所以进行“微写作”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供切实可行的“微写作”教学模式和策略,提供一些教学课例进行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在写作上松绑减负。
一、“微写作”及“核心素养”概念阐释
1.“微写作”
“字数在200到350字,检测单项写作技能,如单一考查叙述、议论、说明,描写,等等,或是描写、议论或抒情三点合考;主题集中,一人一事,一事一议,或叙述人物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或议论说理辩证客观、条分缕析等。这几个方面合起来,就是小作文。”这里点出了“微写作”的几个典型特征,本文借鉴此表述,将“微写作”定义为字数在300字左右,检测单项写作技能的一种写作方法(或文章)。
短小精悍是“微写作”最典型的特点。一篇好的微作文应该以凝练的语言较好地达到写作要求,“微写作”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完成一篇意义相对完整并独立的文章。但是短不意味着残缺或者不足,“微写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能以小见大。写作场域便利也是“微写作”较之大作文的新特点。“微写作”可以在课堂上即时完成,也可以在课余、课后完成。这在操作上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同时,相较于传统作文教师无暇批改,“微作文”的写作也可以化解这个矛盾。“微写作”完成后,教师也可以随堂即时进行点评和修改;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在手机上完成评阅。“微写作”的体裁形式灵活多样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高星云在《高考微作文》中总结了历年高考小作文写作的体裁形式达28种之多。其中包括学生平时熟悉的体裁,如解说词、欢迎词、新闻短评等,也有比较陌生的建议、请柬、广播词等。
2.语文核心素养
依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这里也指出了当下写作教学的核心——过程中的体悟,也即思维的养成。
语文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写作。写作既体现写作者的语言建构运用能力,也体现个体的审美创造能力。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学习语言及训练思维能力应当成为最基本的核心素养。所以尊重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出适宜的训练方案是根本,而微写作恰恰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也适应其表达能力的。
二、实施“微写作”对初中写作教学的意义
1.帮助中学生掌握“微写作”策略“微写作”教学是以“微写作”的形式来进行的写作教学。它是在一定情景下灵活自由表达自己的一种写作形式。“微写作”与阅读教学的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在多次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局部写作能力,对大作文写作起着聚沙成塔的作用。目前,自媒体的生长与发展渐渐成为主要传播手段,这也为写作创新了平台和形式。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急于表达对这个世界不成熟的思考,而表达的积累也会引起质变,形成积极的写作动机。毫无疑问,表达的积累是表达策略形成的基础。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片段练起,就能对学生作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拓展中学生写作的新场域、新模式
传统作文教学由于场域单一,写作模式闭环,导致学生的写作思维较为僵化。“微写作”突破了传统命题作文的限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离不开真实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语境。特定的情境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语言,所以“微写作”在短时间内可以捕捉到写作主题在瞬时间的真情实感。新媒介正好为“微写作”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微写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可以创作出很多实用文体,如演讲词、说明书、小评论 、颁奖词、新闻短评等。这些灵动的、生活化的写作类型更能培养写作必备的构思、立意、表达等能力。如果能扎实训练微写作,大作文的诸多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三、“微写作”的实施策略
1.课堂内外“随练”
“随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在课堂上受教学内容触发,随时随机进行练笔。这种练笔较少束缚,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引申,也可以是受到即时事件、即兴话语触发的灵感,随时随地、随性随情进行“微写作”练习;二是指在课余要求学生“随课堂练”即指根据单元学习和测试目标,老师在字数、表达内容等方面不做过多的约束,学生可以遵循个性、兴趣的指引,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都可以不拘一格。甚至是课本旁的短批注,都可以成为它的形式。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进行仿写、改写或续写,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形成系列小容量、目标性强的“微写作”训练群。
2.多文体训练
反观现在的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大部分学生不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体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面对给定材料,能写出合乎命题意图、合乎文体规范文章的学生少之又少。虽然高考作文并不限制文体,但是特定的材料对于文体是有内在要求的。在学生写作中,出现了不少散文式的论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中的“定体”意识尚未被广泛引入到教学中。
事实上“问题意识”与“文体意识”的培养都应该从初中甚至是小学抓起的。然而多年以来,高考作文的“文体不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部分考生的适应性,但是也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学生对于文体特点的认知。故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体训练,一是培养学生树立文体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选题意识。通过在文体训练中渗透“问题思维”,能促使学生在各种文体写作中,厘清文体概念,把握各类文体的细微差异,写出符合文体性质的作文。以“学习通”为例,其中设有专门的讨论功能区,教师可以发布一些课堂外的热点事件,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可以是零星的感想,也可以是问题的探究。
当下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业余时间几乎都都花费在各类培训班里,导致学生对社会生活缺乏了解。但人总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写作更是如此。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既是解决写作素材之道,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良好开端。除此之外,线上写作还有更多的便捷性,作文完成之后可以实现即时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就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互动滞后与不足的问题。
当然,要解决当下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等问题,仅靠“微写作”训练是不可能的。除了积极推动“微写作”训练之外,我们还要改变惯常的评价方式。例如单纯从文章结果来评价而忽略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和启发,也忽略了对写作主体的唤醒和激励,再如功利化地从文章的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要素是否满足考试样本来评价,而忽略了文章体现的真性情和精神自由。所以“微写作”并不是改变了写作的本质,而是最大限度的破除了束缚在写作身上的各种绳索,为学生的写作进行精神解压,还作文以自由。
作者:董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