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1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谚语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文化当中,具有特定的民族印记,各个民族在谚语方面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在彝族谚语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前人不说“尔比”,后人没有言语。这说明了谚语在彝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彝族本身的文化特征,更是了解彝族文化的珍贵语料。
所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彝族谚语不仅具有汉民族谚语的普遍结构特征,同时也有自身句式结构上的特色。本文在搜集、整理了近千条彝族谚语的基础上,研究其表达方式上的句式特点,挖掘其民族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汉译版彝族谚语在句式上的构造规律。
[关键词]彝族;谚语;句式特点
引言
谚语,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来说,“谚语应当包括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一切俚谚俗语”。狭义方面的概念有郭绍虞先生认为的,“谚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谚语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谚语”。
本文中的彝族谚语指狭义层面的谚语。此外,学界关于彝族谚语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大多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探讨其文化内涵或民族特色。根据搜集材料可知,目前尚无关于彝族谚语句式结构分析的论文。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句式特点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在英语谚语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归类,大致分为以下两类研究角度:
一、关于彝族谚语文化内涵的研究
《论彝族谚语》(沙马拉毅 1987)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彝族谚语产生发展、民族内涵、修辞方式等课题,为后人提供了多方面的研究思路。《从彝族“乐比”看女性的传统教育》(阿哲阿依 2013)挖掘了彝族谚语中的女性文化,并探讨了其中折射出的女性传统教育问题。《减防灾视野中的彝族谚语》(叶宏、王俊 2013)探讨了彝族谚语中体现出的灾害文化,并为当地防灾减灾显示出了实践价值。《论彝族谚语中的民族性》(杨彦宝 2013)研究了谚语和当地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彝族谚语看农耕文化的传承》(阿苏克的莫 2014)研究了彝族谚语中特有的农耕文化。
二、关于谚语句式特点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藏语谚语句式结构分析》(当增扎西,达哇彭措 2016)对藏族谚语句式特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分析少数民族谚语句式特点提供了方法。另外,对于英语谚语的句式特点研究较多,如《英语谚语的常见句式结构浅析》(徐汇飞 2009)将英语谚语句式结构进行归类划分出五种常见句式结构进行分析。《英语谚语的句式结构及修辞特点》(倪景亚 2013)探讨了英语谚语句式结构及其修辞。《英语谚语句式结构特点及其复合句运用》(刘惠灵 2017)举例分析了谚语在复合句当中的应用。
本文将立足于《谚海》《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分类词典》《中国谚语选》等谚语词典,从中搜集、整理出彝族谚语,并以此为全文研究对象,即对汉译版彝族谚语的句式特点进行较为详尽地归类和分析,总结其句式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此加深对彝族谚语的认识。论文包括三部分,一是按照彝族谚语的句式特点进行归类整合,二是描写其类型特征,三是在结合修辞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其民族特点及规律。
一、单句型的彝族谚语
彝族是我国汉民族大家庭当中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并且负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也是人数较多的民族。彝族有自己的共同语言——彝语,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而作为“民族之明镜”的彝族谚语更是彝语中最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及表现力的部分,它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衍生出来的;二是通过民族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归纳概括出来的;三是有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在谚语形成过程中,复句逐渐以强有力的生命力成为彝族谚语里的多数类型。通过广泛地收集语料可知,汉译版彝族谚语在句式结构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句较少,多为复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我们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可以将单句句型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汉译版彝族谚语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主谓句居多,非主谓句较少或没有,这和其他民族谚语的特点是相同的。这可以表明,谚语的普遍性句式特征在彝族谚语上同样适用。
(一)主谓句当中,动词谓语句居多
可以分得清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主谓句。根据主谓句的分类我们可知,汉译版彝族谚语当中,动词谓语句较多,名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极少出现。
1.动词谓语句中,主语多为复杂结构,其中偏正短语和并列短语做主语的动词谓语句较多,有少量中补短语和主谓短语做主语的情况。
(1)偏正短语做主语,多阐明对事物的看法。
锋利的工具是体弱者的伴侣。
这句是判断句,告诉体弱者要举起武器敢于斗争。
说蠢话的蠢人,到一方丑一方。
跳不过门坎的人,竞想一纵跃马背。
这两句前者表示了对蠢人的厌恶,后者对想一蹴而就的人予以批评。
家支头人的嘴巴,长在德古的嘴上。
此句涉及彝族首领家支头人和尊者德古,显示了其文化的办事方式,家支头人负责管理和统摄全族,而德古负责执行和说辞。
认不出敌人的人,也找不到真正的朋友。
被豹子咬伤的山羊,再也不敢进森林。
这两句是否定句,五句说明要认清敌人才能找到真正的的朋友,表明敌人和朋友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六句类似于汉语中“吃一堑长一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长在高山上的竹笋,没有不被野猪啃的。
这句是双重否定句,对农业生活进行了概括,在高山上的竹笋定会被野猪啃。
(2)并列短语做主语,多强调民族气节,阐明事物道理,是对当地以农业生活为主的写照。
力气和智慧,是孪生兄弟并蒂花。
四面八方,看到摸不到。
千两金、万两银,比不上我们庄稼人。
(3)中补短语做主语,在彝族谚语中很少出现。
安睡一夜,值金万两。
(4)主谓短语做主语,多阐释客观道理。
品德翻筋斗,比从山上摔下来还危险。
将品德翻筋斗和从山上摔下来进行比较,强调了坚持品德的重要性。
2.名词性谓语句,在汉译版彝族谚语中极少出现
登高登高,身强力壮的法宝。
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登山运动的重视。其中“高”和“宝”押ao韵,在语音方面体现了彝族谚语的韵律特点。
(二)少量特殊句式成为彝族谚语的特色之处
另外,单句型的彝族谚语中还存在少量特殊句式,在这里主要指兼语句,如“不等于要吞吃掉一座大山的才叫好汉。”此句是利用否定形式阐明事物道理,表明做事情不一定非得做完满才可以。“六月栽秧当马料。”这是对彝族农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秧”既是前面的宾语又是后面的主语。
二、复句型的彝族谚语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 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示,一种是单句之间直接组合的意合法,一种是用关联词语表示的关联法。由于谚语多来自于口语,而口语中少用关联词,因此汉译版彝族谚语中也多用意合法连接分句。
(一)由单句依靠语序意合而成的复句,前后句存在多种语义关系
1.两个单句组合而成,分句前后意义上有关联
(1)隐含并列关系
前句和后句构成对偶式,即前后两部分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义、词性甚至平仄也相对,句式整齐,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如单句为四字式:“人要衣裤,山要树木。”“酒不醉人,人心自醉。”单句为五字式:“急吃易烫嘴,急行防跌跤。”“德古的话多,苏易的鬼多。”“炒面主子吃,口袋奴隶背。”“人争财而斗,畜争草而敌。”“女儿往前嫁,尸首往前抬。”“腿直走路快,心直朋友多”多并列对举表明事物现象。单句为六字式:“独指拣不起豆,单脚走不了路。”“作帛可开玩笑,婚事不能儿戏。”多阐明事物道理。单句为七字式:“云再白不是披毡,话再甜不是耙耙。”“莫将敌人当洒宴,莫将朋友当敌杀。”“主子伸手似蜂鳌,头人动舌如蛇咬。”“头人的话像开水,主子的心如冰块。”,其中后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主子和头人对当地民众的压迫和剥削。单句为七个字以上的谚语按字数排列如下:
水坝的靠山是石头,个人的靠山是集体。
杂花开的地方草药多,群众多的地方智慧多。
蚂蚁出洞,小雨不停;长虫出洞,暴雨淋淋。
一把刀砍不完山中的刺,一把枪打不尽天下的狼。
手中有宝剑,可以杀敌,心中有宝剑,可以斩魔。
奴隶一双手,劳动样样有;奴隶主一双手,什么都抢走。
荞花开在一起,颜色红艳艳;人们聚在一起,办法滚滚来。
领头的大雁飞得高、看得远,才不乱队形;领击的羊子走得端、行得正,才不乱羊群。
以上通过并列关系,把现实事物与深邃道理放在一起形成对照,形象生动地用浅显的现象说明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抽象道理。
另外,还有两个单句字数不同的并列关系,显示了彝族谚语整中有散的特色。如前句为六字,后句为七字的“给儿女找朋友,莫给儿女树仇敌。”;前句为九个字,后句为十个字的“最快的马也追不上风,最能的人也离不开群众。”前句为十四个字,后句为十二个字的“虎豹凶猛,离开森林要被猎人擒获;英雄勇敢,离开士兵难战胜敌。”
(2)隐含转折关系
多为两个短句构成,两个单句字数上一般不同。
娃子命贱一根草,草燃燎原九重山。
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娃子”比作“一根草”,娃子的个人力量很小,但聚集在一起的力量足够燎原。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一致。
庄稼长一季,成熟只一夜。
指出了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所发现的常识道理。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指出了群众力量的伟大。
豺狼藏在山里,总是要跑来喝水的。
通过说明水对于豺狼的不可或缺,以表现水对于人的重要性。
有缺陷的人忌缺陷,偏偏遇到无心的人。
与古诗“屋漏偏逢连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子可以管我们的身,管不了我们的心。
表达了彝族人对于主子的不正当行为表现出的刚正不阿的气节。
看上去马儿都一模一样,只有跑起来才见高低。
通过马儿的例子,深刻地阐明了不要以貌取人,要重视实践的价值。
(3)隐含假设关系
多为前后字数不同的散句,如“一生想安康,莫娶两个妻。”“不给心头吃点苦,心头不清楚。”“蚱蜢落在娃儿手,不断前腿断后腿。”这三句都为生活常识。“哪只鹤起身早,就能多获得一粒粮食。”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意思大体一致。“鼻子发了臭,不愿割了喂狗。”前后句意思相背,在说明鼻子重要性的同时,也说明狗在彝族文化中地位地下。“由得马儿任性,还打嚼子做什么?”隐含关联词“如果”,用反问的语气指出了嚼子在控制马儿方面的作用。
(4)隐含因果关系
不要怜悯豺狼的嚎叫,那是反扑的信号。
不要因为贫穷就失去志气,贫穷常常是长志气的根子。
两句都为否定句,第一句是彝族人民根据生活得出的常识性道理,第二句阐明的是贫穷的价值。
(5)隐含条件关系
有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
一夜睡不好,九根头发掉。
多用来说明日常生活经验。
(6)隐含解释关系
“懒惰的人好比一棵树,挖九天都挖不完它的根。”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懒惰的人根深蒂固的劣根。“豺狼一个心,总是要叼羊。”后一句具体解释了豺狼的本性就是叼羊。“招待客人醪糟好,吃了能醉又能饱。” 后一句具体解释了醪糟到底好在哪里。“八月野菜四月粮,元根洋芋是主粮。”后一句解释了粮具体指那些粮。
(7)隐含目的关系
“蜂儿酿花蜜,只愿甜人间。”“只想一天好耍,腰间别根竹笛。”前一句目的在后,蜜蜂酿蜜的目的是“甜”人间,其中“甜”为使动用法,形象生动。后一句目的在前,写出了竹笛带来的生活乐趣。
(8)隐含顺承关系
这类关系在彝族谚语中很少,如“吆喝羊群下水,一个进了十个进。”前后动作有顺承关系,是对农牧生活的描绘。
2.三句及以上单句组合而成的复句,多并列关系
其中三句和四句居多,多隐含并列关系构成排比式,即前后两部分结构关系相同,部分词语也相同。
三句式如:
黄蜂的刺,老虎的牙,主子的心。
空中雷声响,众人听得清;蓝天无风云,众人看得明;办理众人事,众人心赞成。
豹子没有不咬人的,老鹰没有不叼鸡的,奴隶主没有不压迫娃子的。
人多吃了清酒要出事,蛙多吃了花椒要出事,蛇多吃了烟草要出事。
狼怕打,灯怕吹,毒蛇怕石灰。
老鹰飞得再高,眼睛总是望着地上的鸡群;豺狼藏在山箐里,心里时刻想着草坪上的羊群;奴隶主装得再仁慈,永远盘算着如何剥削奴隶。
四句式如:
不能舍弃木头取板子,不能离开河水捕游鱼,不能丢掉姑娘办喜事,不能脱离群众称勇士。
一根木头搭不起桥,一根瓦板盖不起房,一块卵石砌不成墙,一根羊毛织不成毡。
羊和狼不能交朋友,鸡和鹰不能交朋友,撵兽不能半山止,杀敌定要追到底。
种庄稼是失尔俄铁开创的,盖房屋是木尔惹此开创的,擀毡衣是阿约阿霞开创的,缝衣裳是阿木查查开创的。
(二)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而成的复句,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关系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复句可以划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我们根据这种方式,将汉译版彝族谚语进行归类整合。
1.联合复句中,多并列对举和已定选择关系,表达了强烈的取舍
(1)并列复句
并列关系指前句和后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其中汉译版彝族谚语中多对举,即前后分句意义上相反相对,表示两种情况或两种事情对比对立。前句用否定,后句用肯定,两个方面对照来表达要肯定的意思。
奴隶主用的不是金银,是奴隶的骨头。
奴隶主饮的不是水,是奴隶的眼泪。
奴隶主吃的不是荞巴,是奴隶的肉。
奴隶主喝的不是酒,是奴隶的血。
这四句用“不是…是…”的句式,否定前句的同时肯定了后句,深刻地说明了彝族奴隶主对奴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奴隶主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2)选择复句
分句间有选择关系,说出选定其中一种的同时舍弃另一种。汉译版彝族谚语中多已定选择,有的是先舍后取“与其流眼泪,不如攥拳头。”“与其养鹿放高山,不如喂牛犁菜园。”有的是先取后舍“宁叫人打死,不叫人吓死。”“宁愿听刺耳的实话,不要听甜蜜的谎言。”“宁愿让山雀啄吃,莫叫猴子守包谷。”“宁愿上山喝清泉水,不喝主子家洗手水。”“宁按自己的自由喝水,不按主子的意愿喝血酒。”由此可见,汉译版彝族谚语中选择关系多为先取后舍的已定选择,大多表明人民敢于与奴隶主斗争的民族气节。
2.偏正复句中,大多存在省略关联词的情况,体现了谚语的口语化特征
(1)条件复句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分为省略前一关联词的条件复句如必要条件“练就钢筋铁骨,才有骑射、狩猎和驯服恶兽的好本领。”“不忘过去苦,头脑才清楚。”两句省略了“只有”;充足条件“要两只手才能互相洗得干净。”“有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两句省略了“只要”。不省略关联词的条件复句如充足条件“只要弓身在,配弦就容易。”“只要能去心愿的地方,提砂罐讨口过日子也心甘。”
(2)假设复句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汉译版彝族谚语中有前后句是一致关系如“人若不打虎,虎就要伤人。”“如果你喜欢和乌鸦交朋友,你最熟悉的地方一定是乱葬岗。”“只要脚正,哪怕鞋歪。”也有前后句为相背关系如“即使黑狗不住地叫,黄牛照样不停地吃秧苗。”
(3)转折复句
前后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后面分句是句子所要表达的正意。如前面分句没有关联词语的“嘴巴尽说天上的事,耳朵却陷在泥坑里。”“蜘蛛有线无针,却能织出网来。”“长着蛤蟆的脚,却想去抓鸡。”“长着麻布样的脸面,却有绸缎样的心肠。”“不要看母牛长得又黑又脏,挤出的奶却是洁白的。” 前后句都有关联词的“跳蚤虽小,却能惊破皇帝梦。”“牛虽大,压不死跳蚕。”“刀刃虽锋利,却不能没有刀柄。”还有后面分句没有关联词的谚语如“珍珠玛瑙虽珍贵,也没有友谊珍贵。”这些带有转折关系的谚语大多通过否定负面表达了正面的含义。
(三)由复句紧缩而成的紧缩句较少,句式上较为稳定
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谚语要求语言简洁凝练,这样才能便于人们记忆和运用。因此,谚语在格式上多采用紧缩的形式。“紧”指的是语气上紧,“缩”指的是结构上词语被压缩,紧缩句是复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汉译版彝族谚语中,也有紧缩句的存在。如:
离群的羊羔不死也要跌跤。
利用“不……也……”的句式表现了一种假设关系,通过离群羔羊的下场以此说明个人要在集体当中才能生存,这与中华民族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
宁愿冻死也不烤灯。
利用“宁愿……也不……”的句式表现了一种选择关系,先取后舍表明了对“烤灯头火”这种苟且行为的蔑视,体现了彝族人大义凛然、有傲骨和气节的人生态度。
带箭不见鸟。
省略了关联词语,通过意合法表现了转折关系,中间隐含轻转关联词语“却”。
(四)一般复句之外的习用格式,具备彝族集体的民族特征
以上所列出的,是复句型彝族谚语构成的一般方式,除此之外,这里还应当有一些习用格式,这些格式在谚语中比较常见,而在一般复句中不多用。如“只有…没有”格式,“只有学会的,没有生来就会的。”说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不爱劳动的懒汉,没有不长庄稼的土地。”展示了彝族群众重视劳动和农业生活的面貌。“只有不顾老娘的儿子,没有不想儿子的老娘。”抒发了对母爱的赞叹。还有“不……不……”格式的,如“不教不成人,不学不成匠。”再次表明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彝族谚语在句式选择上的规律
通过对以上语料的分析和归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彝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括上有其偏好,结合修辞特点分类如下:
(一)长句为主、短句较少
在汉译版彝族谚语中,词语多、结构复杂、字数较多的句子居多。如“荞花开在一起,颜色红艳艳;人们聚在一起,办法滚滚来。”“豹子没有不咬人的,老鹰没有不叼鸡的,奴隶主没有不压迫娃子的。”等。而词语少、结构简单、字数少的句子较少。如“离群的羊羔不死也要跌跤。”等少量句子。这说明,汉译版彝族谚语在阐述事理和现象时,多采用形象对比的手法形成较为齐整的句子格式。
(二)整句为主、整中有散
汉译版彝族谚语中,多使用长度和结构都相近的若干句子。而且这些分句不仅在字数上,有些甚至在语音上也形成对称。如“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前后分句句法成分分别对应、结构统一、形体对称,具有整齐美的特点。不过,有规律就会有例外,彝族谚语还有些是长短交错、结构多样的。如“有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豺狼藏在山里,总是要跑来喝水的。”前后分句不形成对称,但有意义上的关联,因此构成谚语。
这样整散结合交错使用,使得彝族谚语既整齐划一、结构整齐、形成平行对称,又形式多变、活泼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三)肯定句为主、否定句多表达强烈的态度
由于谚语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大多对一现象进行肯定判断。如“力气和智慧,是孪生兄弟并蒂花。”“安睡一夜,值金万两。”等,是对一种品质或者一种生活状态的肯定和支持。另外,彝族谚语中也存在否定句,即对一现象或事物进行否定判断。如“不要怜悯豺狼的嚎叫,那是反扑的信号。”“云再白不是披毡,话再甜不是耙耙。”等。
另外,还有肯定一半否定一半的谚语,如“与其流眼泪,不如攥拳头。”“宁愿上山喝清泉水,不喝主子家洗手水。”语气都十分坚决,对两种情况进行独一无二的选择,都表达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批判和反抗。
结论
汉译版彝族谚语句式结构特点无不体现彝族文化的特定内涵和审美规范。总结来说,单句较少,其中动词谓语句较多,有少量兼语句式;复句较多,多为不用关联词语意合而成的句子,其中并列关系的复句较多,多采用并列对举的方法阐明事物道理。对这一系列语料的收集归类,有利于我们发现彝族谚语的句式特点,为少数民族谚语句式结构的研究提供一种探讨思路,并在可能的基础上揭示其规律。
语言方向评职知识:语言类著作出版
语言方向教师或者是从业者在晋升职称时需要出版著作,然而他们对于这类著作出版了解的并不清楚,因此期刊之家小编在这里给大家解答疑惑,能出版语言类著作的出版社有很多,比如985、211、省级出版社等等,而作者自己向这类出版社申请出版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也建议大家与我们的专业出版老师沟通合作,根据您的情况给您安排适合的语言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