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三国演义》文化词语的满文翻译

时间:2020年04月09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译成满文的汉文名著,于顺治七年(1650年)译成。在《三国演义》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汉文化特征明显的文化词语,有助于引导满族人更多地了解和学习汉族文化。为了使满文读者便于阅读和理解,满文译者对《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这些文化

  摘要:《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译成满文的汉文名著,于顺治七年(1650年)译成。在《三国演义》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汉文化特征明显的文化词语,有助于引导满族人更多地了解和学习汉族文化。为了使满文读者便于阅读和理解,满文译者对《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这些文化词语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直译时既有直接音译,也有逐字逐词的直译;意译时广泛采用替代、增添、省略法,以弥补汉满文化差异造成的译文缺失。

  关键词:《三国演义》;文化词语;满文翻译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满文翻译初衷

  满族统治者很早对《三国演义》产生了兴趣,努尔哈赤尤为喜读该作品。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令达海将《三国演义》译成满文,达海“九岁读汉书,通晓满汉文义,自太祖以来,凡与明国及朝鲜往来书翰,皆出其手,文词敏赡,居心醇厚,识解聪明……其平日所译汉书有《刑部会典》《素书》《三略》《万宝全书》俱成帙。时方译《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及《大乘经》,未竣而卒”①。

  文中提到的“《三国志》”即系《三国演义》。虽然达海没有完成《三国演义》的满文翻译,但皇太极令其翻译此书及其他汉文典籍,目的是“译历代史书,颁行国中,人尽通晓”②。清初,满族统治者迫切渴望接触汉文化,学习领兵作战、治国理政纲要,吸取汉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向上价值取向。翻译汉文典籍是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一种途径。时至多尔衮摄政时期,《三国演义》更被视为理政安民之依照。据满文《三国演义刻本》中《叔父摄政王译刊〈三国志〉谕旨》记载:“皇父摄政王旨,谕内三院。着译〈三国志〉,刊刻颁行。览闻此书忠臣、义贤、孝子、节妇之思所行,则可以为鉴;又奸臣误国、恶政乱朝,可以为戒。

  文虽俗陋,然甚有益处。国人其知兴衰劳逸之理,钦此。”满族统治者希望满族民众通过《三国演义》中诸如祭天地桃园三结义(abkanadefecemetooroyafandejurganihajiha)、关云长义释曹操(guwanyuncangjurganits'oots'oobesindaha)、赵云截江夺幼主(jooyun,giyangdetosofiajigeejenbedurihe)、张翼德义释严颜(jangidejurganiyanyanbesindaha)等情节生动的故事了解汉族传统的仁义、忠君传统,从中吸取汉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并加以推广学习。

  《三国演义》的满文翻译始于天聪年间,至顺治七年(1650年)完成。据《清实录》载:“辛丑,以翻译三国志告成,赏大学士范文程、刚林、祁充格、完我、洪承畴、冯铃、宋权,学士查布海、苏纳海、王文奎、伊图、胡理、刘清泰、来衮、马而笃、蒋赫德等鞍马、银两有差”。①时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二月,皇帝下旨:“颁赐诸王以下甲喇章京等官以上翻译三国志”,②对《三国演义》满文译者进行奖赏。《三国演义》主要分为两个版本,一为明嘉靖壬午本(“罗本”),另为清康熙毛纶、毛宗刚修改本(“毛本”),而《三国演义》满文译本所据版本即为“罗本”。本文所参照的《三国演义》为满汉合璧,封面书李卓吾原评,吴郡绿荫堂藏版。

  二、《三国演义》文化词语的直译

  文化词语是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中受到特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词语,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环境、民族心理及风俗习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的汉文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具有鲜明汉文化特征的文化词语,涉及成语典故、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名称等。将《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时,如何处理诸多汉文文化词语,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化词语时自觉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即逐字逐词地进行翻译,不改变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其特点是译法简练,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在翻译《三国演义》的过程中,直译法被译者较多采用。在直译法的运用中,有直接音译及非文化翻译的直译两种形式。

  1•直接音译在满译本《三国演义》中,部分文化词语,包括汉文化特点鲜明的帝王名、年号、姓名、字号、官职名称、事物名称等,采用直接音译的方式进行汉满转换。

  2.非文化翻译的直译部分文化词语在译成满文时没有采用音译的方式,而是运用了非文化翻译的方式,主要包括逐字翻译和按字面意思翻译两种形式。译者尽量保持汉文原本与满文译本在词汇语义、词语结构上的一致或相似,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由以上例词可以看到,在对《三国演义》进行满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许多文化词语采用了直译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译文忠于原文,充分体现汉文原文的文化内涵,保持译文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同时也有利于满文读者更加确切直观地了解汉文化。不过由于存在文化差异,一些词语直译成满语时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故而仍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如,汉朝之“汉”、八卦之“卦”、二更之“更”等等。

  三、《三国演义》文化词语的意译

  相较于直译法逐字逐词地翻译,意译法则是根据原文内容的大体意思进行翻译,不需要斟酌字词。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翻译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意译法在跨文化翻译时显得尤为重要。《三国演义》中的大量汉文文化词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若仅仅应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势必会使满文读者不能完全理解作品中的内容,难以体会汉文化的内蕴,甚至产生歧义。

  《三国演义》的满文译者为使读者可以更准确理解作品,在翻译中对文化词语较多采用了意译法。《三国演义》满文译本的意译法可细分为三类,分别是替代法、增译法与省略法。⑴1.替代法替代法指的是运用读者世界中的意象来翻译原作语言文化中的意象。在满译本《三国演义》中,译者多将原有晦涩难懂的汉语文化词语用简单明了的满语词语进行翻译,使译文通顺易懂,“’易词而译’旨在通过易来求变通,变通就能达。”⑵中涓—taigiyan“太监”。“中涓”一词指在皇帝宫廷中,负责管理通报、洒扫清洁的臣子。《三国演义》文中指宦官,⑶'所以,满译时将其意译为“太监”,“常侍”“阉尹”等类似的词语均如此翻译。

  鹤鸣之士—tondosainurse“忠厚好的人们”。原文为“唯陛下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满文译为hanjalinggafaksiursebegoroboSofi,tondosainursebehudunsolireo"鹤鸣之士"是指未出仕而德才兼备,极有名声的人。满文将其直接翻译为“忠厚的好人等”,与“佞巧之臣(jalinggafaksiurse)”相对。天使—hanielcin“皇帝的使臣”。原文为“我答曰军中缺钱,安有奉承天使”,满文译为bicoohainiyalmadebureciyanliyangakubimehanielcindehaldaSameburenggeaibadebisemebuhekuojorojakade。鉴于“天使”一词的难于理解,满文翻译时按照其义译为“皇帝的使臣”。流星马—karuniniyalma“哨卡的人”。“流星马”即“流星报马”,指古代的通讯兵。满文翻译时意译为“哨卡的人”,体现“流星马”的职能。枭兽----ujufaitafi**割头”。原文为"掘张角棺椁,枭兽送往京城",满文译为jangjiyoigiranbefetefiujufaitafijinghecendebenebuhebio文中"枭兽"指古代一种酷刑,即砍下人头,满文意译为"割头”。玉堂—han1teheboo“皇帝住房子”。“玉堂”是汉代的宫殿名称,满文译为“皇帝住的房子”。

  天下桃李abkaifejergihafanojorongge'*成为天下官者"。原文为"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满文译为abkaifejergihafanojoronggegemuerejuwancangsyhafanidukacitucimbi0在汉语中,“桃李”一般比喻培养的人才或学生,但文中描写天下的官员面对执掌朝政的张让、赵忠等“十常侍”时,都像学生尊敬老师一样对待他们,因此,在翻译成满文时将“桃李”译作“官员”O缙绅之徒sainhafasa1*好官员们"。原文为"而令缙绅之徒委伏吠亩",满文译为sainhafasausinibadewaliyabucio缙,也“措”,义为“插”。绅即指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是古代汉族官员的装束,后指代官宦或做过官的人。

  ⑷满文将“缙绅之徒”译为sainhafasa“好官们”,是由于前文写到“郤俭、梁鹄各授丰爵不次之宠”,郤俭、梁鹄“俱以便辟之性,佞辩之心”,竟得到封赏,而与之相对的“缙绅之徒”却屈身田亩之中,因此,将其译为“好官们”与前文相对。厮---aha"奴才"。原文为督邮大骂刘备"你这厮诈称皇亲",满文译为ereahabalaiainusinibeyebehanihuncihino译文将作为詈语的“厮”翻译成aha,带有轻蔑的感情色彩,更易被满语读者理解。金—1。。“锣”。

  原文描写激烈的战争场景,“鸣金为号,齐出为应”,满文译为looijilganbetuwamesasatucifiafasemeejebufio鸣金"是中国古代作战时的行动信号,用敲击锣鼓来指挥军队的进退,因此,满文翻译时将“金”译为“锣”。

  2.增译法

  增译法指的是将一些文化词语在原有的翻译基础上再加上解释说明,以使词义更加完整,同时阐释该词语的内涵,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明晰。在翻译术语、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建筑名称、兵器名称等专名时,因内容、含义不能割舍,通常采取音译与增译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来解释该名词的类属,使读者一目了然。如“小黄门”一词,“黄门”指宫廷中的禁门,一般指代宦官。东汉时多用宦官充当黄门侍郎、小黄门潢门令冲黄门等官,负责掌管侍从皇帝、传递文书、联系内外及跪拜赞礼等事务,因此,译为ajigehuwangmenhafan(小黄门官),用所增加的hafan“官员”体现“小黄门”的官职属性,便于读者理解文义。

  与之相似的词语还有很多。另外,许多文化词语在翻译时增加了解释性的文字,以补足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译文缺失。黄巾一一suwayanmahalaihulha“黄色帽子的贼”。原文为“黄巾生发,侵及境界,当如之和”,译作suwayanmahalaihulhadekdefimuseijecendenecinjihebeainambio此句为幽州太守刘焉向校尉邹靖询问黄巾军来犯的对策,“黄巾”即指黄巾军,对刘焉与邹靖而言,当属贼人,因此,满文翻译时增译“贼”,便于读者理解。四海—mederidorgiirgen“海内人民”。文中描写若将祸乱天下的十常侍斩杀,并重赏有功之人,"则四海自平也"。此句译为mederidorgiirgeninicisuinecinombikaio满文翻译时对"四海"进行补充,译为“海内的民众”,突出强调主体为“民众”。齐桓晋文----cihuwangungjinwengung"齐桓公晋文公"。满文翻译时将汉文中省略的爵位"公"补充进来,使历史人物的名字在翻译中得到完整呈现,避免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困惑。与之类似,“秦项”被补充翻译为cinsyhuwangts*ubawang"秦始皇、楚霸王","孙吴"被补充译为sundzi,udzi"孙子、吴子”。呼风唤雨----edunagabehalaciedunagauthaijimbi**呼唤风雨,风雨要来"。

  原文为"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译文为terecijangjiyobithebahafiinenggidoboriakuhulameurebufiedunagabehulaci,edunagauthaijimbi0"呼风唤雨"一词义为"神仙道士有刮风下雨的法术"[5]514,在文中指张角阅读神书后可以使天刮风下雨,说明张角的法力强大。满文翻译时,详细解释了此词语的意思:“呼唤风雨,风雨立即来”,更加凸显张角的神力。金帛—aisinmenggunsujeulin“金银,绸缎财物”。“金帛”泛指财物,满文将其翻译为“金银绸缎财物”,将财物中具体的事项进行了补充描写。韬略----lutoosanliyoo"六韬三略"。文中写曹操"胸内熟谙韬略",满文译为tunggenidoloIutoosanliyoobeurebuhebi。“韬略”一词在汉文中指古代兵书《六韬》与《三略》,在满文翻译时直接将书名补充完整。汉相----hangurunicenghiyang**汉朝的丞相"。原文描写曹操这一人物时,介绍他"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译为hangurunicenghiyangts*oots*aniorinduicijalaniomolo,满译时将"汉相"这一官职完整译为“汉朝的丞相”。

  欺罔日月----§unbiyaigenggiyenbedalimeeiterembi*1日月的清明遮蔽欺诈"。原文"今妾佞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被译为tehehesitaigiyasaacafigurunbeejelefiSunbiyaigenggiyenbedalimeeiterembio文中的“日月”指代帝后的清明,“欺罔日月”在原文中指女人和宦官干政,欺骗蒙蔽了帝后的清明。满文在翻译时补充为“欺诈蒙蔽了日月的清明”。文武—bithecoohaiambasa“文武的官们”。原文描写温德殿中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吓得“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满文译文为bithecoohaiambasagolofiishundekarcanumetuhekenggetolociwajirakuo文武"在原文中直指文臣与武将,满文补充为"文官和武官们"。

  3.省略法

  在《三国演义》中,有些文化词语富有浓郁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满汉之间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以致翻译时无法找到相应词语与之对应。因此,在不影响整体意义表达的前提下,译者对其进行了省略处理。春秋谶曰----cunciobithedehenduhengge*'春秋书说"。"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在满文翻译时,因无法找到对应词语表达,故译者将其略去。面如冠玉—dereifiyanguiadali“脸色与玉一样”。“面如冠玉”一词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在《三国演义》中用于描写刘备的相貌。“冠玉”是古代装饰在帽子上的美玉。⑸躡满文翻译时旨在显示“脸色像玉一样”美好,至于与何种玉相似,并不影响原意,且不易翻译,故将“冠”省略。青龙偃月刀—cinglungjangkiT青龙刀”。“青龙偃月刀”是《三国演义》主人公关羽的兵器。

  满文将其译为“青龙刀”,省略了“偃月”。“偃月”即半月的意思,描绘的是关羽武器的形状。然而,“偃月”一词在满文中不容易表达,且若进行翻译会使兵器名称太过繁琐,故在翻译时将其省略,亦未影响整体意思的表达。黄巾贼大方----suwayanmahalaihiilha"黄帽的贼"。满译中省略了"大方"一词,"大方"是指黄巾军的军队建制单位,在满文中没有词语与之对应,故被译者省略。卢植高垒不战—lujyafaraku**卢植不战”。满文将此句译为“卢植不战”,省略了“高垒”一词。“高垒”为“古代军事用语,为用土筑成很高的防御工事,是守而不战的措施。

  ”⑶卩满文中没有词语可以确切表达“髙垒”之意,故将其省略。高枕无忧—cirumejoboraku1'枕无忧”。成语“高枕无忧”义为垫高了枕头睡觉,指平安无事,无所顾虑。⑸宓满译中将难表达的“高”省略,同时没有影响整体“无忧”之意的表达。探囊取物—fulhuidorgijakabegaijara"取口袋的内物”。成语“探囊取物”即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指事情极容易办到。“探”意为“手伸进去拿o

  [51'23'满文翻译为“拿取口袋内的物品”,将“探”这一动作省略,而突岀动作的目的,使满文表述更为简明。斩草除根—orhodabegeterembuki“除草根”。成语“斩草除根”义为除草时需要连根拔除,指除去祸根,以绝后患。⑸斩草”为“除根”的前提条件,而满译时将“斩”省略,直接强调“除根”这一结果。狼心狗倖(行)—nioheindahun*1狼狗”。成语“狼心狗行”意为心肠像狼,行为像狗,意指贪婪凶狠,卑鄙无耻。⑸7"满译时将“心”与“行”均省略,仅用两种动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根植于语言。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词语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因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妥善处理文化词语,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是较为困难的。

  因此,对于汉文《三国演义》中文化词语的满文翻译,译者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等多种方法,目的是为了使译文更加平实易懂,以帮助满文读者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尽量填补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意义上的空白,让读者对汉文化特征明显的文化词语的意义与内涵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增强原作的可读性,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原作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浩然,张锡九•论《三国演义》罗译本中关于文化内容的翻译手法[J]・上海大学学报,2002,(9).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75.

  [3]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史东.简明古汉语词典[K].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39.

  [5]中国成语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709.

  相关论文范文:成语在文言文教改的运用

  这篇语言文学论文发表了成语在文言文教改的运用,通过对文言文的教改,正确理解成语并掌握和运用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状态,从而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词汇,以便达到以便达到正确使用,增强其驾驭文言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