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1月14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对于“…来…去”式四字短语,现行《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四字格词典》均有收录,前者认为其表示“动作的不断重复”,后者认为其表示“动作多次重复”。 而通过对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所有“…来…去”式四字格式短语的穷尽考察,可以得出与前二书不同的结论:这种短语可分为“A来A去”和“A来B去”两种不同的格式。 前者中的A只能由单音节自主动词充当,可以概称为“V来V去”式,整体表示“不断重复动词A所表示的动作”,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和小句; 进入后者A、B位置的是动词以外的单音节词语,整体表示“反复交替的反向动作”。
关键词:白话文经典; 老舍; 四字格; “A来A去”; “A来B去”
一、引言
四字形式是汉语很突出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四言诗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汉语中固定的四字语数量极其庞大,以成语为代表; 即便不是一般意义具有书面传承性的成语,也有很多四字短语固定下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固定说法,如“一穷二白”“多快好省”“一国两制”等等。 不仅如此,还有数量更为庞大,在言语活动中临时出现的四字短语形式。 沈家煊先生认为,四字短语对言互文,完形明义,“是汉语骈偶性的体现”,“对汉语四言格的研究也就具有一般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和语言演化研究的价值”。
在汉语中,四字短语大量存在、大量使用,某些四字短语搭配成分的固定使用,形成一些格式。 所谓四字格,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一个格式。 既然称之为“格式”,说明它是固定的,具有能产性,可以构成一些四个字的短语。 这些格式以某种句法结构或加上一些固定的词语标志,形成固定的框架,可以自由地根据需要填进合适表意的词语,构成四字短语,使语言表达格律整齐、形式统一。
“四字格”这种说法来自著名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陆志韦先生; 1956年陆志韦发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引起学界的关注,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也写进了陆志韦的语法学名著《汉语的构词法》中。 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说法是“构式”。 一般所谓的“四字格”,也就是某种构式; 属于邵敬敏先生称之为“框式结构”的语言现象。 对“构式”的一般引用,都来自美国语言学家Adele E. Goldberg:
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 ,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的预测。
但我们不同意Goldberg把一切(包括语素)都看作构式、并认为构式是多义的观点。 从以下我们对老舍小说语言四字格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四字格,都有一种固定的构式义,而不是多种构式义。 另外,我们是从格式角度来理解构式,把构式看作句法现象。 我们认为,既然在汉语中,“构”是“构成”“结构”的意思,“式”是“式样”“方式”的意思,既然Goldberg也把双及物、“致使-移动”等当作典型构式来加以解析,虽然“‘构式’概念在语言学中的位置源远流长”,那么“构式”作为一种语法理论,还是看作句法现象好些; 而语素作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一种不能再分解的语言单位,就不应再看作构式了。
考虑到汉语语法学的继承性问题,我们还是把本文所讨论的对象,称为“四字格”。 197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收录了这一格式,并将“翻来覆去”“一来二去”作为独立词条收录,并对这一格式作说明:
【…来…去】用在同一个动词或两个同义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不断重复:飞~飞~∣挑~挑~∣说~说~∣颠~倒~∣翻~覆~
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这个格式,而作为独立词条收录了“颠来倒去”“翻来覆去”“眉来眼去”“一来二去”“直来直去”5个这一格式的短语。 姜德梧编著的《汉语四字格词典》,以单独词条方式收录了42个这一格式的短语,并解释说:
这一格式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 与之搭配的前后两个字多为同一动词,有时是意义相近的两个动词、形容词或名词。为了行文的简洁明确,我们依据“来”“去”前边的词语情况,把这种格式分别记作“A来A去”与“A来B去”,并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的中文小说语言为例来分析这两种特殊的四字格现象。 对于老舍小说,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老舍全集》(修订本)第1卷至第8卷为语料来源。
考虑到语料的纯粹性和系统性,又排除马小弥从英文回译的《四世同堂》第八十八至一百章(收入《老舍全集》第5卷)和《鼓书艺人》(收入《老舍全集》第6卷),也不取赵武平根据新发现的、经老舍定稿的英文本翻译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最后部分(二十一至三十六章),自制成250万字较大规模的老舍中文小说语料库。 本文选取的例句,长篇小说标卷数、篇名和章数,中、短篇小说标卷数、所收录的文集名和篇名; 其中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跨第4卷和第5卷,所以只标篇名和章数; 所列被分析的四字语后边的数字为该词语出现的例次,只出现一例次者不单独标出。
二、“A来A去”
在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料库中,我们检索到“A来A去”36个,共出现103例次:
老舍小说语言中,与《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所举例证相同的,仅有“飞来飞去”“挑来挑去”“说来说去”3个。 姜德梧《汉语四字格词典》收录22个“A来A去”式短语中,与老舍小说相同的,仅有“打来打去”“踱来踱去”“飞来飞去”“晃来晃去”“闹来闹去”“绕来绕去”“爬来爬去”7个。 也就是说,《汉语四字格词典》中的“A来A去”式短语,与老舍小说语言的一致率为19.44%(7:36)。
老舍小说语言中,用入“A来A去”格式中A位置的动词有36个,都是表示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动作行为的单音节自主动作动词; “A来A去”格式的意思是“不断重复动词A所表示的动作([如有后句则]导致后句所表示的状态或行为结果)”。 如:
1.两个人坐下闲谈,谈来谈去,又谈到老张日夜计划的那件事上。 (卷一《老张的哲学》第二十八)
2.喝来喝去,四个老头全先后脚儿两腿拧着麻花扭出去了。 (卷一《二马》第三段)
3.只有蜂儿还飞来飞去忙个不了,嗡嗡的声儿,更叫人发困。 (卷二《小坡的生日》三《新年》)
4.想来想去,她只有一条路可走:贱卖。 (卷三《骆驼祥子》十九)
5.瑞宣在院中走来走去,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四世同堂》二十六)
6.这个恐惧时常在我心中绕来绕去。 (卷七《火车集·我这一辈子》)
此6个例句中,构成“A来A去”格式的前后两个单音节动词A,分别与“来”“去”构成连谓关系。 如果不是连谓关系,则不能表示“不断重复动词A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7.跟着,还谈好些个结婚问题,离婚问题,谈得有来有去,一点拘束没有。 (卷一《二马》第二段)
8.“人都死啦,你们还开得这么有来有去的! 他妈的! ”(《四世同堂》十七)
9.他照着镜子,照得有来有去的,似乎很能欣赏他自己的美好。 (卷七《赶集·铁牛与病鸭》)
以上3例中,“有来有去”的动词“有”,分别与“来”“去”构成述宾关系,而不是连谓关系; “有来有去”的意思是“细致; 有兴致”,具有了特指性,与我们讨论的“A来A去”式意思不同,因此不属于“A来A去”格式。 再如:
10.这么办吧,你一直往东去,到了新加坡,再一直的回来,直来直去,还不容易吗? (卷二《小坡的生日》十六《求救》)
11.“你真行!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 也好! ”(卷三《骆驼祥子》八)
12.就是偶然的上一趟街,她也总是低着头,直来直去,不敢贪热闹。 (《四世同堂》五十八)
13.想想这个,想想那个,他的思想像走马灯似的,随来随去,没法集中。 (《四世同堂》十二)
14.他挺起瘦胸,眼望着天,看得清清楚楚,天上有几块白云,时来时去,掩住又放开日光。 (卷七《蛤藻集·哀启》)
15.一来,住客们时来时去,除了几位没有以常搬家为一种运动的习惯的,很少有一住就是一年半载的。 (卷一《赵子曰》第一)
16.呆呆的看着湖外的水沟里,一些小鱼,眼睛亮得像些小珠,忽聚忽散,忽来忽去。 (卷三《骆驼祥子》二十四)
17.老李因为不自贵,向来不肯闹病。 头疼脑热任其自来自去。 较重的病才报告张大哥。 (卷二《离婚》第十一)
例10至12中的“直来直去”,是“径直去径直回”(例10、12)和“形容直爽,说话不饶弯子”(例11)的意思; 例13中的“随来随去”,是“随时来随时去; 不断变化”的意思; 例14、15中的“时来时去”,是“有时来有时离开”的意思; 例16中的“忽来忽去”,是“忽然过来忽然离开”的意思; 例17中的“自来自去”,是“自己来自己去”的意思。 此8例句中含有“来”“去”的四字格式,表面看起来是“A来A去”,实则不然:其“来”“去”前边的成分是副词,与“来”“去”分别构成偏正(状中)关系,表示“来”“去”的方式; 同时,这些形式也不表示“不断重复动词A所表示的动作”的意思。
姜德梧的《汉语四字格词典》还收录“酒来酒去”“明来明去”“直来直去”3个词。 “直来直去”前已讨论,其余两个词不符合我们这里讨论的“A来A去”式。 第一,“酒”是名词,与“来”“去”构成主谓关系; “明”是形容词,与 “来”“去”构成偏正(状中)关系:二词内部第二层关系,都不是连谓关系。 第二,这两个形式都不表示“不断重复动词A所表示的动作”。 如该词典解释说:
【酒来酒去】指不断地喝酒。 例:大清早又喝什么酒? 整天~,挣的钱不够酒钱。
【明来明去】形容光明正大。 例:这种买卖时进不得高台阶大字号~做的。
虽然在语义说明上看,“酒来酒去”符合不断重复动作,但“酒”这个词并不包含“喝酒”这个意思,只是把它放到这个特定格式里才产生了“喝酒”的意思。 这应该看作名词“酒”的活用,离开这个格式所赋予它的上下文语境,“酒”只是名词,没有动作意义。 而“明来明去”,很明显,跟我们前边讨论的“直来直去”一样,也没有“不断重复动词A所表示的动作”的意思,所以也不在我们认定的“A来A去” 四字格之列。
在老舍小说语言中的“A来A去”式四字格短语,在句中主要是做谓语和小句,如下例18、19; 也可以做主语、定语、状语、宾语,如下例20至23:
18.她慢慢的在屋中走来走去,由她,由时人,渐渐想到战争上去。 (卷八《蜕》第十五)
19.想来想去,还是得找唐先生去,唐先生知道一切。 (卷三《文博士》九)
20. 日本人不许死尸入城,而且抬来抬去也太麻烦,不如就在庙里办事,而后抬埋。 (《四世同堂》六十)
21.不错,有的时候确是落了雨,可是我对于雨的印像是那美的虹,积水上飞来飞去的蜻蜓,与带着水珠的花。 (卷七《樱海集·阳光》)
22. 夫妻俩全思索着,蚊子在帐子外飞来飞去的响。 (卷二《离婚》第十七)
23. 合计着闹来闹去,只是老吴丢了差事,而她自己毫无损失。 (卷二《离婚》第十七)
老舍小说语言中“A来A去”式四字格短语的主要功能分布:
“A来A去”式四字格短语是动词性的,作谓语和做小句占总例次的95%强。
三、“A来B去”
除了由同一个单音节动词构成“…来…去”表示“动作的不断重复”以外,《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认为还有“两个同义动词”,《汉语四字格词典》认为“有时是意义相近的两个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这种形式我们把它记为“A来B去”。
从本文开始所引可以看到,说明这个格式,《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除了3个由同一个动词构成的“A来A去”以外,还有“颠~倒~”和“翻~覆~”,这两个形式应该是用来说明由“两个同义动词”构成表示动作不断重复的“…来…去”。
姜德梧《汉语四字格词典》把表示动作的不断重复的“…来…去”范围扩展得更大,不仅有近义的动词,还有名词、形容词。 除了前边我们分析过的“酒来酒去”“明来明去”“直来直去”中“酒”是名词,“明”“直”是形容词以外,“来”“去”前加动词、名词构成的“…来…去”,亦即我们说的“A来B去”,《汉语四字格词典》还收录“颠来倒去”“翻来覆去”之外的20个“A来B去”式词:
一来二去/杯来盏去/东来西去/眉来眼去/言来语去
出来进去/颠来倒去/翻来覆去/簸来筛去/飞来掷去/呼来挥去/接来送去/瞄来扫去/思来想去/说来道去/挑来选去/推来挤去/推来让去/跳来蹦去/游来荡去
上边第一行所列的形式中,“一来二去”中,“一”和“二”是数词,“东来西去”中,“东”和“西”是方位词; “杯来盏去”“眉来眼去”“言来语去”中“来”“去”前边的不管是词还是不成词语素,倒都是名词性的。 把“一来二去”“东来西去”等收进来,属于自乱其列,因为“来”“去”前边的成分不是名词; 而且,“一”与“二”,“东”与“西”,也不近义词(同义词)。
即便是把第一行所列形式,都看作是由名词与“来”“去”构成的“A来B去”,但是这种格式表示“不断重复动作”的意思在这些形式都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动词,哪里来的动作? “不断重复”什么?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作为独立词条收录“一来二去”和“眉来眼去”,对“一来二去”的解释说明是“相互交往、接触后,渐渐产生某种情况”; “眉来眼去”表示“以眉目传情,也用来形容暗中勾结”。
其他15个由动词构成的“A来B去”式词语中,A、B间关系有的是反义,如“进来出去”“颠来倒去”“翻来覆去”“接来送去”; 有的是类义,如“推来挤去”“簸来筛去”“瞄来扫去”“游来荡去”; 有的没有关系,如“飞来掷去”“呼来挥去”。
因此,《汉语四字格词典》中,真正由近义名词构成的“A来B去”式短语,只有“杯来盏去”“言来语去”两个; 真正由近义动词构成的,顶多是“思来想去”“说来道去”“挑来选去”“推来让去”“跳来蹦去”5个。 但这几个形式的“反复”义,只能理解为:因为近义(同义)的语素或词加上“来”或“去”形成近义短语,因连用而形成“来回反复”义。
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的“A来B去”式短语,共计10个,出现114例次:
在这10个短语中,“一来二去”“颠来倒去”“翻来覆去”“眉来眼去”因有综合义或特指义,而作为四音节词语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 “东来西去”“言来语去”二词,前已讨论过; 以下结合老舍小说,重点讨论“横来竖去”“你来我去”“出来进去”“上来下去”四词。 其中,前二词各仅出现一例:
24.老太太已经走过来,哭得满脸是水,小短胳臂连围裙都撩不起来了,只好用手在脸上横来竖去的抹。 (卷一《二马》第二段)
25.留学生们你来我去,欢迎与欢送的工作总是他的,他的站台票钱花得比谁都多。 (卷三《文博士》一)
毫无疑问,例24中的“横来竖去”,与“直来直去”一样,表示“来”“去”的方式; 例25“你来我去”的“你”“我”,属于代词的泛指用法,与“来”“去”分别构成主谓关系。 这几个形式都不是连谓用法,都不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义。
而“出来进去”出现多达41例次,在此仅取其中二例与出现2例的“上来下去”一词比较:
26.温都姑娘上铺子去作工,温都寡妇出来进去的收拾房屋,拿破仑跟着她左右前后的乱跑。 (卷一《二马》第二段)
27.她高扬着脸,出来进去,既觉出自己的优越,并且怕别人沾惹她,她不理那群苦人。 (卷三《骆驼祥子》十六)
28.人们上来下去,前后的起重机全哗啦啦的响着,船旁的小圆窟窿还哗哗的往外流水,真好玩! (卷二《小坡的生日》九《海岸上》)
29.过了几站,人们上来下去,似乎并没有注意她。 (《四世同堂》七十)
从上列4个例子来看,毫无疑问,是位移性双音节趋向动词“出来”与“进去”、“上来”与“下去”组合,构成反义动词短语“出来进去”和“上来下去”,表示交替进行的动作行为,而不是“出”“进”、“上”“下”分别代入与“…来…去”格式。 正因为如此,所以由两个反义的趋向动词构成的短语,前后两项才可以颠倒使用,如以下二例:
30.他只能出来进去,进去出来,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四世同堂》七十九)
31.老板娘背着抱着,好像兜儿里还带着,几个男女小孩,成天出来进去,进去出来,唧唧喳喳,不知喊些什么。 (卷七《蛤藻集·老字号》)
这样,通过双重交替,加大了反复量,表达一种厌烦的情绪态度。
严格地说,除了“颠来倒去”“翻来覆去(翻来复去)”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四字词语以外,在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不存在由两个不同单音节动词A、B加上“来”“去”构成的表示“不断重复动作”意义的“A来B去”形式。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小说语言中,“A来B去”与“A来A去”不同,它是通过把A、B两个具有相反、相对、同类以及相似等语义关系的单音节词语代入“来”和“去”之前,再以并列关系构成“A来B去”,来“表示交替性反向动作行为”。 由于只有交替而无起点和终点,因此在交替中自然就带有了“来回; 反复”的意思,给人以重复不同动作的感觉,把它与“A来A去”看作是同一种类型。 实则不然。 “A来A去”式对进入格式的词语有严格的限制,亦即必须是表示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自主动作,是同类的单音节动作动词,因此可以把这种格式改写为“V来V去”; V与“来”以及与“去”分别构成连谓关系; 同时,作为一种格式,“A来A去”也有自己的格式意义,即“不断重复动词A所表示的动作”义。 因此,“A来A去”是一个构式,是四字格之一。
语言方向评职知识:汉语言文学研究发表论文对教师评职有用吗
而在“A来B去”中,进入“来”“去”前边的A和B,是表示反义、对义或同类关系的单音节的名词、代词,与“来”“去”分别构成主谓关系,如“你来我去”“眉来眼去”“言来语去”之类; 或是形容词、方位词,与“来”“去”分别构成偏正关系(状中),如“横来竖去”“东来西去”。 这样构成的“A来B去”,都是通过“来”“去”表示“反复交替的反向动作行为”,而不是像《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表示“不断重复”的意思,或《汉语四字格词典》所说的表示“多次重复”的意思。 因此,“A来A去”与“A来B去”是两种不同的格式或构式,是两种不同的四字格。
作者简介:聂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