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大卫·霍克尼的观看之道与观看历程

时间:2021年01月3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作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影响。 他热衷于进行摄影拼贴实验,以此揭示绘画应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多维的空间立体感。 其艺术生涯也始终围绕着绘画的观看、空间等问题进行探

  摘 要:作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影响‍‌‍‍‌‍‌‍‍‍‌‍‍‌‍‍‍‌‍‍‌‍‍‍‌‍‍‍‍‌‍‌‍‌‍‌‍‍‌‍‍‍‍‍‍‍‍‍‌‍‍‌‍‍‌‍‌‍‌‍。 他热衷于进行摄影拼贴实验,以此揭示绘画应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多维的空间立体感‍‌‍‍‌‍‌‍‍‍‌‍‍‌‍‍‍‌‍‍‌‍‍‍‌‍‍‍‍‌‍‌‍‌‍‌‍‍‌‍‍‍‍‍‍‍‍‍‌‍‍‌‍‍‌‍‌‍‌‍。 其艺术生涯也始终围绕着绘画的观看、空间等问题进行探索,其作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观看法则和艺术追求,如早期追求舒适感,中期尝试以拼贴手法表达空间的三维效果,后期则继续探索时间和空间的深度问题,创作手法也不再是单纯的拼贴重叠,而是更为自然流畅地将自己的观看成果融为一体‍‌‍‍‌‍‌‍‍‍‌‍‍‌‍‍‍‌‍‍‌‍‍‍‌‍‍‍‍‌‍‌‍‌‍‌‍‍‌‍‍‍‍‍‍‍‍‍‌‍‍‌‍‍‌‍‌‍‌‍。

  关键词:大卫·霍克尼; 波普艺术; 观看之道; 观看历程

波普艺术

  一、大卫·霍克尼的艺术生涯

  大卫·霍克尼于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与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齐名,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艺术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他喜欢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横跨多个不同的领域,绘画、摄影、舞台设计都信手拈来。 不仅如此,他还大胆尝试不同的绘画手法与材料,不仅涉猎油画、水彩、版画等常见形式,高科技的现代化工具也是拿手好戏,iPhone、iPad、Photoshop都是他绘画生涯后期的常用工具。

  文学方向评职知识:民族艺术文学艺术类期刊投稿目录

  大卫·霍克尼是专业科班出身,大学就读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上学时获得过学校的金牌奖,刚毕业就举办了自己的个展。 霍克尼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很多同学也都颇有名气,甚至在英国波普艺术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基塔(R.B.Kitaj),艾伦·琼斯(Allen Jones),彼得·菲利普斯(Peter Phillips),帕特里克·卡尔菲尔德(Patrick Caulfield)等。 不过,纵然霍克尼天赋异禀,有着扎实的艺术基本功,但这并不足以使他在艺术领域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勤奋好学才是他最大的优点,他努力向历代大师们学习,还有他可以接触到的当代艺术家们,天资加努力是他能有如今地位的最好解释。

  多数艺术评论家都将霍克尼定义为“波普艺术家”,他的很多作品确实带有一些拼接化和鲜明的波普特色,但大众所看到的这些波普元素只是霍克尼浩瀚艺术长河中的点点星光,用霍克尼自己的话说,他“只做了5分钟”波普艺术家。 在他整个绘画生涯中,他最为注重的是如何以有趣的、自由的、生动的方式去观察和表现我们的世界,并以自己感悟到的视觉表现方式将之进行更为真实有效的传达。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这个科技和机械复制的时代,霍克尼却更为重视“观看”这一方式。 在他看来,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观看者。 霍克尼有自己独特的观看方式,尤其强调个人观看视角的融入,他说:“一种最有用的教育是这样的,它发掘了看的愉悦性,然后使一个人注意到世界是美丽的。 ”[1]

  二、波普艺术家的观看之道

  那么何为“观看”之道呢? 提到“观看”这个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看偏好,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社会经验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从色彩、线条、结构、布局等方面欣赏艺术作品。 但传统总是要被人打破的,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一书中就对这种传统的观看方式提出了质疑,他所支持的观看之道是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去观看艺术作品。 比如,以前人们认为油画中的裸体女性代表了时代对于美感身材的喜爱和画家对于完美人体的追求,但在约翰·伯格看来这是在展现男性对女性的掌控欲。 那为什么要对这些艺术品中体现的性别差异性与阶级性进行美化呢? 约翰·伯格认为这是由艺术品拥有的价值导致的,因为人们要提升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所以艺术评论家们都在竭力为艺术品营造出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但在约翰·伯格眼里这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虔诚”。

  说到打破传统,就不得不提波普艺术,因为随着波普艺术的出现带来的是复制品的泛滥,艺术不再仅存于令人仰视的神坛之上,而是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以,商人和收藏家们不得不努力渲染艺术独一无二的原创性,期盼能用原作神圣的精神特性来维持这些艺术品至高无上的地位。 波普艺术家们的观看之道与立体主义非常相似,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目的单纯; 看似形式简单,实则富有内涵。 波普艺术没有一种特定的风格,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它是艺术家运用不同形式、手法进行设计,以此表达对当代商业社会发展的一种顺从。 其形式主要以流行的大众文化为主,表现手法既多样又简单,如拼贴、复制、放大、合成、挪用等,都是波普艺术家的惯用手法。 在波普艺术家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任何艺术也都是可以买卖交换的商品,“艺术=商品”就是他们所谓的观看之道。

  三、大卫·霍克尼的观看之道

  大卫·霍克尼的观看之道与波普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到波普感染的霍克尼在将近而立之年的时候来到了温暖舒适的的美国加州,在加利福尼亚居住的这几年里,他结识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安迪·沃霍尔等很多波普艺术家,他们将霍克尼带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氛围之中,这对他这时期的绘画风格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霍克尼看来,波普艺术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艺术界拥有一席之地,是因为这种形式打破了艺术的传统法则。 在波普艺术浪潮的冲击下,霍克尼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于新艺术形式的一丝神往,所以他一直在学习如何去看,如何全面地看。 就像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所强调的一样,“观看”看似是人的一种自然行为,但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行为,与政治、阶级、权力、财富、性别等重要的社会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2]。

  虽然霍克尼始终无法摆脱波普艺术家的身份,但他的观看法则却与大多数波普艺术家们有所不同,霍克尼认为“真实的世界应如毕加索画中的那样”。 霍克尼非常推崇毕加索,因为他认为单一的绘画和摄影都在“欺骗”我们的眼睛,而像毕加索那样,在画作中能表达出时间与空间的三维立体感,才更为符合人类真实的观看视角。 他发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其实是写实的,毕加索只是希望观众能从更多方向,并以活动的视角去观看对象[3]。

  虽然说这种观点可能被认为是过分赞扬了立体主义,但艺术家本来就是靠双眼和双手来发现和创造的,为何要把观看的方式拘囿于某一种呢? 对霍克尼来说,真实的全方位的观看是艺术家最基本的诚实,而且这种观看不一定只能包含一种角度或形式,这就是他个人推崇的观看视角。 霍克尼与波普艺术家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并没有被完全物化,与安迪·沃霍尔的商业艺术不同,霍克尼从开始绘画至今都一直在强调“观看”的重要性。 他热爱生活,热衷于观看并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可以一整个冬天都坐在同一片风景前,只为捕捉到那雪景中的些许差别。 他观看的同时也在思索,如何用一种崭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绘画意图,如何用自己独特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之美。

  四、霍克尼的观看历程

  (一)早期:以《大水花》为例

  大卫·霍克尼早期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加利福尼亚特色,在加州艳阳的照耀下,他的画面也变得温和明亮起来。 也正因为如此,霍克尼这个阶段的作品带有一种同时代其他画家少有的舒适感。

  《大水花》是霍克尼绘画早期在进行无数次观看后的一个杰出系列,绘制于1967年的《更大的激浪》是这一系列里非常著名的一幅。 整个画面的情景看起来简洁异常却又舒适养眼,描绘了人物从跳板跳入水池,溅起巨大水花的瞬间景象。 水花和建筑是画面中的主要塑造对象,分别施以明亮的蓝色和粉色:蓝色是整幅作品的主色调,表现出水池的清澈和天空的明亮; 处于画面中间位置的房子采用了温和明亮的粉色,右下角黄色的跳板对于画面的整体和谐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中唯一的动态场景便是飞溅的水花打碎了整个水池的静谧,但仅是这一瞬间的短暂状态却花费了霍克尼整整两周的时间对其进行描绘,可见细节才是一幅作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更大的激浪》无论是从画面的构成还是色彩运用等方面来说都有一种波普意味,但却不像一般的波普作品那般张扬浅显,画家故意没有在画面上留下跳水者的踪迹,仿佛是想让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满这个水花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大卫·霍克尼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波普艺术家,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在使用西方传统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 其实霍克尼本人在绘画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所做的只是在无数次的观看之后再发挥他的想象力,用他独有的观看之道描绘了一个简单的夏日午后。 霍克尼说过,艺术是多元化的,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形式,不管是回归传统还是迎接潮流,都有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二)中期:以《母亲》为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大卫·霍克尼艺术生涯的一个探索阶段,这个时期他开始尝试以拼贴的手法表达空间的三维效果。 《忠于生活》这本书很好地记录了霍克尼这段时间的想法:“也许摄影对于表现人物肖像还是不错的,但是它无法传达空间,而传达空间才是一幅风景作品的核心。 ”[4]

  大卫·霍克尼自60年代末起便开始学习摄影,他对摄影的热爱和他的观看之道渊源颇深,但他始终认为照片无法完全还原摄像师的全部视角与内心感受,于是在80年代初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照片拼贴的实验,主要手法是用相机拍摄同一对象的不同局部,然后将每个局部照片以不同的手法再次拼接组合成人物本来的大致形态,以此尝试突破摄影只能照出一个角度的局限性,转而开始追求一种时空立体感。 在霍克尼看来,“所有一次性成像的作品都是非常平面化的,并没有我们观念中的那么具有空间性,且不符合我们人类的观察习惯‍‌‍‍‌‍‌‍‍‍‌‍‍‌‍‍‍‌‍‍‌‍‍‍‌‍‍‍‍‌‍‌‍‌‍‌‍‍‌‍‍‍‍‍‍‍‍‍‌‍‍‌‍‍‌‍‌‍‌‍。 它是一种将人们同世界分开的观看方式。 ”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讲,他又一次以作品向自己的偶像毕加索致敬。

  创作于1985年的《母亲》是这个系列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作品中母亲的脸部由多张小的局部细节照片重叠拼接而成。 虽然整幅作品看似杂乱无章,但是观者可以轻易看出图片中的人物形象,只要观者的目光跟随母亲外轮廓上的局部细节浏览一圈,母亲的形象就显而易见了,而且会比普通照片更加清晰深刻地印在观者的脑海里。 在这里霍克尼其实是在用外轮廓线引导人们反复多次地观看母亲脸部的具体细节,以此塑造出一种细腻又真实的完美质感。 当他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母亲的形象时,这张拼贴作品就比任何一张照片都更加动人,不像写实主义那样单一呆板,而是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内涵。

  (三)后期:以《梨花高速公路》为例

  从 1986 年开始,霍克尼的听力开始衰退,但这似乎使他的视觉更加敏锐了,他开始更多关注空间和时间的深度[5]。 之前长时间的观看积累让霍克尼对时空的把控更加完善,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手法也不再是单纯的拼贴重叠,而是更为自然流畅地把自己的观看成果融为一体。

  1986年4月11日至18日,霍克尼创作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拼贴作品《梨花高速公路》,这件作品不仅是霍克尼摄影创作阶段的一件收官之作,也是他对于自己观看艺术与波普艺术的一个总结性作品,在其中倾注了很多心血。 《梨花高速公路》打破了单点透视的手法,改为由几十个不同的视角观察再拼接而成,因此这幅作品对于波普拼贴艺术和观看角度的丰富有着极大贡献。 这种多视角透视的好处在于画面中的每个部分和每个细节仿佛都会随着观者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似乎拓展了绘画艺术的平面性与局限性,让观者不由自主地慢慢挪移步伐,细细品味这种三维立体的美。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让观者的观看水平得以提高,因为观者可以慢慢走到不同的角度用心去感受画中时间的流动感和空间的延伸感。 诚然,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波普性质,但也正是这幅作品让霍克尼完美跳出了波普艺术的围城,为霍克尼之后创作更令人震撼的大风景系列积累了宝贵经验。

  艺术的和谐在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看到的自然与感受到的自然[6]。 霍克尼的《梨花高速公路》就把这二者之间的状态表现得非常微妙,观者可以在这幅绘画中找到多种绘画元素。 也有人觉得这件作品胡乱拼凑毫无中心,甚至有些人说这幅作品根本没有艺术性。 不过在霍克尼本人看来,他根本不在乎它到底是不是艺术,他觉得只要这幅作品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新的观看角度和一些有趣的思考,那就是有意义的,没有必要在它是否艺术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 毕加索曾经说他从来不会抱着绘制艺术品的心态去画画,而是永远在探索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霍克尼与毕加索一样,从不畏惧创新与挑战,他所关注的并不是艺术的具体与否,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与素材,告诉人们观看方式与角度的变化会给艺术作品带来巨大的影响。

  其实摄影与绘画两者之间一直有着相当尖锐的矛盾,但大卫·霍克尼并不在意,他始终对科学技术保持着好奇与向往,从不排斥在作品中或者创作过程中使用科技手段,所以他选择了用摄影作为他进行绘画创作的媒介与工具。 他总是有先见之明,敏锐的绘画视角超前于同时代的很多人。 他发现了摄影与绘画中存在的共同点,但经过摄影构造的画面与单纯的绘画有很大差异,于是他不断探索,以求将摄影拼贴使用在作品中时不仅能带来强烈的真实感,还可以获得更大的画面表现力。

  五、结语

  总之,不管大卫·霍克尼到底是不是波普艺术家,他确确实实没有被波普的形式框架束缚住手脚,反而在创作的时候结合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观看体验,不断打破固有的艺术样式,走出了一条看似波普,但又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道路。 他的绘画作品所具有的更多的是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既在作品中表达了波普艺术提倡的商品消费社会,同时也不缺乏传统美学中倡导的舒适性审美。 他从未直接跟随波普艺术倡导的时髦风格,也不像其他波普艺术家那样直接进行复制粘贴,他的描绘对象大多数是他的亲人朋友还有他热爱的大自然。 这点是其他任何波普作品都不能达到的,当然他取得的每个成绩都离不开他独特的观看之道。

  大卫·霍克尼最令人尊敬的地方就在于他对传统艺术的“不尊敬”。 他的风景作品虽然融汇了波普艺术的思想,但也扩展了时间和空间的多重维度,他本在30多岁时就可以凭借波普艺术作品登上艺术的巅峰,但他却亲自撕去自己身上波普艺术的标签,转而研究更为丰富多层的观看视角,运用摄影去完善作品中不同视角的融合,让自己的艺术造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韩健,主编.不确定的真实·尹小斌绘画作品集.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7:32.

  [2]伯格.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3]李芳.大卫·霍克尼的观看之道[J].美术报,2017(6):2.

  [4]劳伦斯·韦施勒.忠于生活[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78.

  [5]曲含斌.观看之道——浅析大卫·霍克尼独特的图像世界[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

  [6]尤绍良.塞尚与柏格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作者简介:唐璇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