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2月2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立足中国语境,解读当下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可以发现长期被排斥在话语垄断格局和专业门槛之外的民间影像的浪潮在中国迅速崛起,改变着传统的影像格局和传播模式,也带来了大众审美实践的勃兴。当下民间影像的传播呈现出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美学转化和嬗变,表现出从理性沉思到感性狂欢的转变,符号表征体系的崩溃以及主体性的消解等后现代症候。民间影像的传播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而且凝聚了更多的审美个体,创造出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亚文化,进而影响与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审美文化理念和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民间影像;自拍;网络直播;自媒体短视频;审美视域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既是一种传播理念的变革,同时也预示着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变与创新。立足中国文化与中国语境,解读当下各种视觉文化现象,会发现长期被排斥在话语垄断格局和专业门槛之外的民间影像的传播,尤其值得关注。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批文化探索者在当代艺术思潮和传播观念的影响下,不再满足于官方大众传媒千篇一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开始运用手中的拍摄工具关注民间的生活素材,并在一些人际交往和小众媒介中实现了传播。
审美论文范例:论休闲审美活动的存在场域与精神生态
到了21世纪,在技术的强大助推下,民间影像的狂潮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瓦解了传统的影像格局和传播模式。尤其是随着移动端媒介、智能媒介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博客、QQ、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新型影像传播方式已经渗透到当今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大众普遍运用并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充分利用手中的媒介有声有色地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股日常影像的洪流承载着普通民众自由表达的意愿,也成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条联系纽带。所谓“民间影像”,学界并无统一的界定,比如韩鸿认为:“从广义上讲,是与体制内的国营电影厂、电视台不同的主要由民间影视机构和个人生产的影像,包括商业性影像与非商业性影像;从狭义上讲,是指非商业的由民众生产的个人影像。”
①阎安对民间影像的定义是:“相对于官方影像和商业影像而言,民间影像即第三类影像,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相对于大众媒体的独立性,民间影像是由民间非职业影像主体拍摄、制作的,不含官方宣传企图和商业营利目的的影像作品,它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②吴鼎铭则认为:“民间影像是一种在摄制与传播途径上异于官方影像和商业影像,动机和目标都在于纪录与自我表达的个人性创作影像,它基于民间的影像品格和业余精神,并蕴含着影像主体的个性以及民间视点独有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精神。”
①借鉴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从拍摄主体、拍摄内容、传播渠道三个层面去界定与理解“民间影像”的概念,首先:民间影像的拍摄主体是与官方大众传媒机构相区别的民众个体;其次,民间影像的拍摄内容表现为一种个体化的原创表达,以往被大众媒介所忽视的百姓生活、民间意识成为关注的重点,凸显民间视角和草根精神,因此民间影像拍摄内容和官方影像以及商业影像相区别;最后,民间影像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各类自媒体以及视频发布平台成为民间影像传播的主要途径,基本避开了大众媒体的管控,因而更有利于自由的表达。
从美学的角度看,民间影像的广泛传播也带来了大众审美实践的勃兴,蕴含着深层的审美意义,这股民间影像的洪流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而且凝聚了更多的个体,创造出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亚文化,进而影响与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审美文化理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因此,本文以大众运用极为广泛的手机自拍、网络直播、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兴民间影像传播方式为例,从美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当下中国极为流行的视觉文化现象,从中管窥民间影像传播的审美嬗变,并进一步探析其文化症候。
一、手机自拍:基于身体的审美想象与认同
民间影像与生俱来的民间特性和个人色彩使得其关注点和拍摄视角往往聚焦于个人生活以及身边的事,对自我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群体和社会的关注,呈现出以个体为中心的文化格局。民间影像中的自拍现象就极具代表性,它成为个体表达自我、呈现自我价值并获取社会群体认同的重要手段。随着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这些社交媒体的兴起,自拍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在中国,伴随着微博、微信这些社交体验平台的迅猛发展,自拍也俨然演化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仪式,成为个体参与文化实践的重要途径。自拍文化的渊源一般认为可追溯至早期画家的“自画像”以及后来摄影家的自我拍摄,作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新型文化样式,自拍兼具了绘画、摄影、休闲艺术和审美传播的内核精髓。
2013年,《牛津词典》对“自拍”(selfie)进行了界定:一个人给自己进行拍摄的照片,尤其是指利用智能手机或者网络摄像头进行拍摄,并且被上传至社交媒体的照片。②这一定义对自拍行为的主客体、传播工具以及传播目的都进行了清晰界定。自拍这种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带来了认知模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也体现出深层的审美蕴涵。
自拍行为本身就是一场基于身体的审美实践,手机自拍者实质上与在水边顾影自怜的纳西索斯,以及喜欢揽镜自照的人们并无二致,这些观照身体、发现自我、呈现与表达自我的欲望是一脉相承的。手机屏幕中呈现出的自我镜像极具视觉的诱惑性,这个理想的自我是按照一些模式化的审美标准而进行的自我设定。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随心所欲地进行容颜修饰和形象塑造,滤镜、美图、美颜等技术也提供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数字化的美学风格。
因此,人们在社交媒体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美学特质”的图像,而原本那些带有瑕疵、平庸、日常的感觉被瞬间遮蔽了,对自拍者而言,其审美需求和审美欲望在自拍过程中得到了极大满足。自拍实质上是在双重凝视中实现了自我的审美想象和社会的认同。对于自拍者而言,将审美化的身体图像分享至社交媒体,通过自我呈现和他者的“凝视”,实现对于自我身份的想象、建构和认同,这才算真正实现了自拍的目的。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往往伴随个体的一生,它是个体在生活实践、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和思想的确证和反思,其中身体成为个体自我认同形成和确立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网络直播:民间影像的审美消费狂潮
网络直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大众自拍文化出现新的转向,人们不再满足于静态的自拍,而渴望动态的实时交流,并表现出全面参与媒介生产传播的强大动力。一时间,裹挟着民众、媒介、资本等诸多元素的网络直播迅速崛起,直播移动端和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直播文化快速向社会各层级渗透,并迅速形成全民分享的狂欢热潮。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5.6亿人,用“直播的全民时代”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网络直播的形态和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秀场、游戏、电商、演艺、教育、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从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使得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性门槛以及话语垄断格局被打破,在技术推动、资本支撑、大众参与下,网络直播带来的民间影像热潮迅速成为消费社会声势浩大的文化景观。在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作为一种全新的民间影像传播文化,网络直播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文化特征,凸显出消费性、欲望化、资本化的审美价值指向。且不谈纯商业性的电商直播形式,即使在普通大众使用最多的秀场类直播以及泛娱乐类直播中也是如此。
秀场类直播为大众提供了展示颜值、身体、才艺等个人魅力的平台;泛娱乐类直播的聚合主体和展示内容则更带有普遍性,多涉及音乐、美食、旅游、综艺等时尚化内容。在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确不乏各种美感的呈现和艺术的表达,但这往往不是其传播目的,网络直播链条中各参与方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大多指向对消费的推动而非审美观念的表达。直播过程中美轮美奂的消费场景、主播审美形象的打造以及粉丝自我形象的美化,虽然是一种审美的呈现和趣味的表达,但它提供更多的是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
主播会努力建立起各种镜像化的、带有象征意味的“他者”形象,或才艺超群,或美艳动人,或勇者无敌,而这些审美形象和身体符号的建立与展示往往是获取礼物、打赏的资本和象征模式。粉丝们对这些主播形象的围观,不仅实现了交换层面的满足感,实则也是一种身份的投射,一种自我臆想的实现与情感的满足,即暂时超越了日常的平庸,共同参与到意义生产与审美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满足感。
可见网络直播审美指向的核心诉求是消费性,这也是当下消费意识形态的呈现,反映出民众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当然,对网络直播的审美乱象作简单的价值批判显得不够全面,应该看到网络直播的民间性、草根性和多元性,它既给社会话语秩序带来了新鲜元素,也形成了独特的媒体奇观,对传统大众文化和审美内涵的消解,对传统审美经验的拒斥和疏离具有文化创新意义。因此,理性引导并发挥网络直播的审美价值,满足民众个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自媒体短视频:日常生活美学的影像展示和审美俗趣
互联网媒介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它能使新旧媒介融合,衍生出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文本,近几年自媒体短视频的火爆便是印证。短视频的广泛使用使得民间影像的传播极具文化革新意义,民间影像的参与主体、表达渠道、传播空间有了很大的变化,表达与传播的话语权不再专属于主流传媒机构和文化精英,而是向民间和普通个体转移与扩散,短视频影像叙述的平民化视角和草根化属性充分体现了大众文化精神,其意义表征和精神理路也呈现出多维性和异质性。宏大背景下个体的喜怒哀乐,凸显出当今中国普通大众的情怀和审美意趣,短视频成为每个普通人记录平凡生活、自由表达的载体,也汇聚成这个时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个真正多元的中国社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自媒体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视觉文化样式,它将不受羁绊的摄像头转向以往被大众媒介所忽视的百姓生活,实现了视觉影像与日常生活的渗透与融合,成为景观社会中大众日常生活的美学展演。审美得以从超越性的精神家园重返大众的日常生活,大众审美经验与世俗生活的连续性终于得以重建。“快手”“抖音”等平台提出的“记录世界、记录你”“记录美好生活”等口号,即体现出生活美学活泼的世俗气息、审美趣味和目标指向。日常生活原就是一个很宽泛模糊的概念,家庭生活、工作状态、休闲娱乐,都可以被涵盖在内。
在传统的影像话语中,其实并不缺乏对日常生活的展示,但常常被赋予诗意或批判的视角,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反思和批判往往是题中应有之意。在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当中,美始终是与高雅艺术构建在一起的超然、自律的领域;美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对享乐欲望的排斥是一个基本立场。而在自媒体短视频建构出的生活镜像里,这些传统规范和标准被弃之一隅,日常“仿真”的逻辑以及世俗情感的表达得到遵循和张扬。
比如每天都有几亿人在“快手”平台记录着自己的生活,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高速路上的卡车司机、江河上漂泊的水运船长、悬崖上的采蜜人,这些非主流群体将“原汁原味”的生活记录呈现出来。其审美趣味和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比如在展现中国农村生活方面:既有华农兄弟接地气的原汁原味的呈现,也有李子柒煮酒烹茶、花草做伴,田园牧歌式的展现。
四、结语:
民间影像传播的审美原则与后现代症候当下民间影像的传播呈现出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化和嬗变,其后现代症候大致可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审美原则经历了从理性沉思到感性狂欢的根本性迁移。民间影像的传播构建起快乐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世俗的快乐主义与审美趣味得到了尊重。
改革开放以前,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凸显在宣传教化方面,而娱乐功能基本被忽视。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市场化的转型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长期被压抑忽视的感性欲望被激发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体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世俗的快乐主义显示出其人性化的积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民间影像的传播一改严苛刻板的面貌,迅速向娱乐文化转型,对大众世俗享乐的满足成为非常重要的价值指向。它反映人们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活,体现出世俗趣味,满足着人们对摆脱桎梏、颠覆权威、平等欢愉、纵情欢乐的渴望。但民间影像的传播也在制造着一个快乐主义的陷阱,感官快感很难和精神提升之间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审美对于人们价值层面的深层意蕴和功能被淡化遗落了。
综上,民间影像的传播在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重塑以及审美观念的更迭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手机自拍、网络直播、自媒体短视频这些视觉文化的新形态在当今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老百姓借助互联网思维逻辑以及独特的视听语言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不仅彰显出大众文化权力的勃兴,而且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建构、审美经验广度与深度的提升方面,都有着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视觉文化的新形态既是个人生活的表达,也是当今中国社会风貌的视像化呈现。在这些领域,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青年亚文化并存;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举,真实展现了当今中国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这些文化样式不仅激发了大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也有益于经济效益的获得以及社会价值的提升。
作者:李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