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小村落大视角评现代吉剧《小村故事》

时间:2022年02月2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吉剧作为吉林省衍生的新的地方剧种,其诞生正值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衰落、流行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与其他的戏曲艺术不同,吉剧一经诞生,便面临着严苛复杂的大环境。 进入新时代,在多元化的艺术门类交融且竞争的形势下,吉剧人力求突破,不断创作适应时代

  摘要:吉剧作为吉林省衍生的新的地方剧种,其诞生正值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衰落、流行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与其他的戏曲艺术不同,吉剧一经诞生,便面临着严苛复杂的大环境‍‌‍‍‌‍‌‍‍‍‌‍‍‌‍‍‍‌‍‍‌‍‍‍‌‍‍‍‍‌‍‌‍‌‍‌‍‍‌‍‍‍‍‍‍‍‍‍‌‍‍‌‍‍‌‍‌‍‌‍。 进入新时代,在多元化的艺术门类交融且竞争的形势下,吉剧人力求突破,不断创作适应时代、展现社会变化风貌的现代吉剧作品‍‌‍‍‌‍‌‍‍‍‌‍‍‌‍‍‍‌‍‍‌‍‍‍‌‍‍‍‍‌‍‌‍‌‍‌‍‍‌‍‍‍‍‍‍‍‍‍‌‍‍‌‍‍‌‍‌‍‌‍。 本文以吉剧作品《小村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小村故事》的选题、剧情、人物塑造,以及作品和演出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分析《小村故事》的艺术特点和缺点,以期为吉剧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吉剧 《小村故事》 舞台

小村故事

  现代吉剧不好写,出彩难。 历数吉剧团自创建以来的经典剧目,老一大三小、新一大三小——《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三请樊梨花》等剧目,皆为古装戏。 经久不衰演了几千场的《江姐》虽着现代服装,也是历史剧。 近些年虽有现代剧屡获大奖,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关东雪》和前几年排演的《站醒台》,这些都是几易其稿,经数年打造,演出获奖,却也尘封于档案,鲜有复排。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冯延飞、马迟编剧,李文国导演,由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吉剧团复排的扶贫题材的现代吉剧《小村故事》横空出世。 该剧筹备期一年,排演仅用不到一个月,自去年十一月份首演至年底收官,共演出二十五场,虽有微瑕,但演出效果甚佳,在当前吉剧发展滞缓的大形势下,可谓造就了一个演出神话。

  一、小村落的大风景

  《小村故事》题材选取自长白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八家子屯,该村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天然牧场,这样的条件本应该使村民们早早脱贫摘帽,但苦于村干部不作为,村民也一味“等靠要”,懒风成习,致使脱贫难上加难,“烂八家子”臭名远扬。

  剧目一开场,便以浑厚的男声独唱,“长白山上——鬼斧神工大峡谷,大峡谷内——天池仙境圣水湖,千年松柏逐神树,松花江水天际出”,描摹出壮美悠远的长白山深处独特的地域风貌。 镜头推近,屯长赵守臣和他的跟班准亲家外号“神仙”的沈志宪,正准备迎接新来的扶贫干部。 从二人对话中,透露出赵守臣的自得,对扶贫工作懈怠的态度,以及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任扶贫干部的不屑。 意外的是,新来的扶贫干部竟然是畜牧业高才生,从小被赵守臣抚养成才的亲外甥女李巧莲。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接下来的事件冲突打下了基础。

  李巧莲从小在八家子屯长大,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情感,更重要的是,以孤女身份被六舅和舅妈养大的她,全身心投入到对八家子屯的扶贫工作既是本职,也是对这个村庄和抚养自己成长的亲人最好的回报。 局面从一开始就很难打开,从赵守臣的介绍中,她看到了一幅当地百姓致贫百态生图。 贫困户代表赌神“浪张”、酒仙“王二两”、光棍懒鬼郑大光等人,将一幅烂泥扶不上墙的生动画面展现无遗,难怪前两任扶贫干部无功而返,扶贫工作简直是举步维艰。 面对这种情况,巧莲通过联合老党员舅妈,积极分子表弟小宇,并且对贫困户采取扶贫交心、各个击破的方式,扶起了贫困户的信心,建起了养殖场。 在与屯长,也是巧莲的六舅赵守臣的数次交锋中,矛盾逐渐激化,导致养殖场的牲畜被放逐山上,而巧莲也在寻找牲畜的过程中坠崖受伤。 最后误会解除,八家屯村风清明,迎来曙光。

  长白山深处的八家子屯,是东北地区贫困村屯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在一段贫困户代表们的唱词中,可以一窥八家子屯乃至一些东北农村还存在的落后守旧、不思进取的面貌——

  “打正月那个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

  走东家串西家穷吃海喝。

  ‘猫冬’的季节别提多快乐,

  城里人享受不着这种生活。 ”

  剧中,村民们一听扶贫干部来了,都很有积极性,不是因为要跟着勤劳致富,而是期待着分钱分物,好继续醉生梦死的生活。

  剧本中原汁原味的东北方言土语,诙谐机智、妙语连珠的对话,贴近生活,还原生活,令观众仿佛置身于东北山区的一个小村落,看着他们嬉笑怒骂,体会他们的心酸,理解他们致贫的无奈,也一同期待着有人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局,迎向新生。 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对话,每每品味,让人忍俊不禁。

  “王二两:这不是巧莲儿吗? 你回来扶——扶——(趔趄)

  李巧莲:我先扶你吧。

  王二两:我谁都不用扶,我扶墙。

  郑大光:王二两今天喝的足有半斤! 敢问领导,此次扶贫给钱还是送物?

  李巧莲:(微笑)什么意思?

  王二两:送物搬我家去。

  郑大光:给钱直接扫码。

  小浪张:哎呀我去,郑大光你太独了,不吃不岔直接奔胡了? 你再问问领导能不能给你救济个媳妇?

  郑大光:不用了,我准备收拾收拾和你一起“上听”了。

  小浪张:你是庄儿啊还是会儿呀,我再离八回婚也轮不到你这个‘懒鬼’! ”

  省吉剧团的演员们通过优秀的表演,将一个个带着满满烟火气的鲜活人物形象呈现到观众面前。 主演王冰冰、李占春,对人物拿捏得极为准确,自不必说; 三个贫困户代表作为小配角,戏份不多,却被演员演绎得饱满细腻,各具特色,观之难忘。

  二、小村干部的大胸怀

  编剧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一味地抨击八家子屯的歪风邪气,也没有树立一个高大全的女一号,如救世主一般空降到贫困户家中。 而是对每个角色都给予充分的尊重,让人物说话,让事件“发声”,因此会呈现出一种由角色之间的差势形成的戏剧冲突。 剧中虽然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是“坏人”的反面角色,矛盾冲突却依然激烈,以至于加剧到了在女主视角、在观众视角,都看似无法收场的地步。

  该剧的剧情设计高超之处就在于,没有让主角只一味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而是让她从种种致贫现象中看到,真正导致当地迟迟扶不起来的本质原因,正在于自己慈父般的六舅“赵守臣”。 所以,她称自己不是来扶贫,而来救人的。 救的是谁呢?

  恰恰赵守臣认为自己最不用救,他头脑灵活,利用扶贫政策使自己快速致富,不仅拥有自己的养殖场,儿子也很快就要到城里买上一套上百万的住房,在八家子屯赵守臣可谓“鹤立鸡群”。 他对于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却没有意识到,作为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的麻木、懒政,利用政策肥己等种种表现,不仅危害了八家子屯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也把自己搁置到岌岌可危的境地。

  巧莲说通自己的表弟小宇,先不去城里买婚房,而是将这一百万,和八家子屯的扶贫款一同投资到建设本屯的养殖场中。 可是纸里包不住火,知道儿子的婚房款被挪用的六舅和舅妈,无法理解巧莲,认为自己养的外甥女是白眼狼,是回来坑舅舅一家的,导致关系几乎决裂。 直到记者赶到采访,称他为带头致富的好村官,赵守臣才明白巧莲一直在以他的名义投资建成养殖场,在记者们的连连赞扬中,在村民们的声声感谢中,这位老党员幡然悔悟:“这些年忘了初心威信下降,身为党员不作为不敢担当,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我失去方向,外甥女为我做主,为我导航,好口碑让我精神爽,强心剂让我斗志昂扬,我要带领村民向前闯,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迎来故事落幕的同时,也迎来了李巧莲对赵守臣真正的救赎。

  三、从“小”处管窥的小微瑕

  小村故事,正是在一群小人物所构成的平凡故事叙述中撑起了大舞台。 可以说,该剧之所以在演出中被观众所喜爱,正由于“小”所带来的真实感。 但是,如果将该剧放到九十年代尚可称道,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思维革命的推动下,实现绚烂夺目、真山实景的舞台效果的今天,该剧在服化道等方面的短板就表现得十分明显,笔者在此分析该剧存在的不足,以期该剧能够继续打磨和提高,并为相关吉剧的创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一)舞台布景简陋

  该剧在舞台设计方面存在极大的硬伤‍‌‍‍‌‍‌‍‍‍‌‍‍‌‍‍‍‌‍‍‌‍‍‍‌‍‍‍‍‌‍‌‍‌‍‌‍‍‌‍‍‍‍‍‍‍‍‍‌‍‍‌‍‍‌‍‌‍‌‍。 整个舞台的布景仅仅是几个巨大的道具箱子,一会儿被摆成起伏连绵的大山状,一会儿被推到舞台中央成为房山脊,八场戏下来,被推了七八次。 如果说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足够时间制景等因素还可以取得观众谅解,可是同期上演的本省其他剧目,情况也有类似,这说明该剧乃至吉剧在舞台布景方面亟须提高水平。

  舞台剧属于综合艺术,舞台效果的震撼往往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以及审美层次的满足感。 纵观国际上的一些舞台剧,以及国内先进省份排演的一些优秀剧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差距。 吉剧舞台缺钱、缺人确实是目前桎梏发展的现状,可我们也要承认,一些吉剧表演者和幕后人员缺少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思维及求新求变的干劲,来进行舞台布景方面的创新实践。 舞台可以不大气,但不能不巧气,经费充足当然好,经费不足时也不能就此停滞不前。 我们的舞台缺少的正是求新逐变的巧思,和努力追步先进的勇气。

  (二)情节设计冗杂且局促

  将一部能演上几十集的电视剧内容浓缩成一百二三十分种的舞台剧,编剧的压力可想而知。 成功的舞台剧往往以精炼的情节、集中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被人们津津乐道。 纵观本剧,矛盾足够激烈,人物性格足够鲜明,但情节上存在的无用枝蔓太多。 不必要的、非主要的情节,虽看似有存在的合理性,却给人冗赘之感。 比如郑大光与小浪张的感情线就属多余,给王二两治病也用了好几个场景交代。

  而最令人感到局促的则是结尾部分,六舅的转变、巧莲的坠崖以及获救、小宇与欢欢情变又和好,几条线索最终匆促、紧张地在几分钟的情节中收尾。 巧莲在众人的称颂中,用轮椅被推上来,原来那个机智可爱,鬼马精灵,有冲劲又有干劲的李巧莲不见了,一个沉稳、高大的女干部形象突兀地出现在舞台中央,让人感到的不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认同,而是一种刻意突出人物形象的匠意,使人感到不自然,不通透,不满足。

  当然,《小村故事》整体上还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以小见大,以一介小村干部的大胸怀,反映了当前我党致力于一心为民、脱贫攻坚的勇气和决心,也以小村小事的真情实感,从一众扶贫戏中脱颖而出。 期待该剧继续精研打磨,成为展现我省人情风貌,宣扬本土景物风光的匠心之作,精品之作。

  (作者简介:刘琳,女,本科,吉林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