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4月27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艰辛漫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日益凸显。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进一步适应新的环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关键词】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借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讲,这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现实的运动”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产物。2035年也将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传承中华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其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与统一性。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1]
政工师论文范例:探索新时期三级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仍将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液,并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遵循着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逻辑。正如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孕育出西方道路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同”学说也包含了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原始社会到文明时代的转变,使先人朦胧地意识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产生的意义,并经历了由此酿成的社会动乱和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们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相关思想从《礼记·礼运》对“大同”和“小康”的描述可知。所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谓“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虽出自儒家手笔,但“大同”学说基本为诸子百家共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指出,自汉朝以后,“大同”二字已获得了伟大的神圣力量、情感力量和革命力量。[2]他们深知实现大同理想的条件远不具备,于是退而求其次,主张先结束混乱状态,再经“小康”而“大同”。这一“三段式”的社会发展学说也为后世的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阐发。近代以来,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仁人志士也从中获取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并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是,“大同”这粒种子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要具备历史条件,等待有利时机。
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鸦片战争既是转折又是转机。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正面交锋。有识之士从中看到了中国落后的现实,并萌发出民族复兴的使命意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这种复兴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的“中兴”“盛世”,而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必须用新的制度改造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为救亡图存,“大同”这粒种子得到了先进分子的培育和灌溉。改良思想家康有为撰写的《大同书》,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天下为公”的信条和目标,使这种理想和情怀得以再现和传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豪迈地宣布:“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3]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条道路,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这一历史进程如此漫长,当务之急还是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不等于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且现代化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加速推进。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经取得执政地位,就开始了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凸显社会主义性质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既是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也是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建议》勾画出了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轮廓: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为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科学社会主义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将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与科学社会主义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凸显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要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加以推进。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一旦这个任务得以完成则意味着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终结,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这种领导作用仍将延续。一般说来,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但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则容易引发非稳定性因素。因此,需要有一个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农民的无产阶级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的发生。
2035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具有全新的面貌。政党由党员构成,党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需要党员在实践中有效贯彻。中国共产党现在由9100多万名党员构成,不论到2035年有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能改变,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这种素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所形成的途径也有所不同。显然,治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方式和领导武装斗争的方式就有很大差别。
对中国人来说,不论是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产物,其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不过是对西方社会的描述和抽象,如何将其运用于中国并与中国实际和历史传统结合起来,仍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艰深课题;如何处理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思想紧跟实际,解决问题的手段定会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头脑“从现成的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
作者: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