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05月09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论在主观前见之下着重阐释形式对于艺术的绝对重要性而忽略内容。在艺术多元的今天,形式的意味更不能成为评价艺术的绝对标准。
关键词:江苏职称论文,克莱夫·贝尔,意味,形式
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1881--1964)提出著名美学命题:“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①”,对整个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尔试图用“意味”与“形式”对艺术品作出界定,但又力不从心。他的命题并不能囊括整个艺术的宏观范畴,而只是局限于某部分,如视觉艺术,或者说是,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只是以视觉艺术为出发点。
克莱夫·贝尔认为没有广泛和深入的审美体验作为基础的理论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推导有价值的理论需要健全的智力及敏感的感受力,二者通常不可得兼。这种独特情感和个人体验是难能可贵的,是艺术品同其他所有各类对象区分开来的核心。也就是贝尔理论的中心: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者形式之间的关系,以激起我们的审美感受。“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贝尔说:“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那么我们就解决了我所认为的审美的关键问题。我们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他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贝尔的“基本性质”基于人的某些情感和个人体验,是“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贝尔认为所有的美学体系都必须建立在个人的体验上——那就是说,它们必定是主观的。②
克莱夫·贝尔也意识到了从个人审美体验出发的单一性及主观性的危险。于是论述道:“任何自诩为建立在某种客观真实基础上的美学体系,显然都荒谬绝伦,因此不值得讨论。除了用感情去体验以外,我们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辨认一件艺术作品。因为能激起审美的对象各个相异。③”任何审美方式都不可能建立在某种客观真理之上,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判断的基础。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从一件作品中获得了审美情感,那么这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而若一个人对艺术品无动于衷,那则是因为他没有艺术的敏感性。所以笔者在前文中提到,在克莱夫·贝尔的理论中,艺术与艺术审美是天才的。贝尔的“审美情感”是有别于生活情感的:“我们大多数人一般所感受的自然美(natural beauty),并非我所称谓的审美情感(aesthetic emotion)。④”在此,审美情感不是由艺术品的非艺术性存在(譬如模仿现实的内容)唤起的,而是纯粹由对艺术的关系形式或者是形式意味的凝神观照激发而来。这种审美情感同日常生活的功利关系彻底分离。一言以蔽之,贝尔认为这些线条、色彩组成的形式或者形式关系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于是这些形式、形式关系是能够感动人的,因此就是“有意味”的。
从贝尔的目的出发,它不包括自然生态的动植物等而特指艺术作品,排除“美在形式”中的自然美。虽然贝尔也认为线条、色彩、结构等形式因的有效组合是激发审美情感的关键,但是他更重视的是线条、色彩、结构等形式因有效组合后固有的形式意味。强调的是表象之下应当有某种内在的东西作为线索贯穿与可作观赏的图式表象之中,否则图式表象只是空壳而无意义,甚至不能被承认是艺术品。 “有意味”就是艺术家为艺术所寻找到的艺术形式的共同特征。甚至他认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在审美上是区分开的,“仅仅为了美学,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到审美对象背后去窥视哪位创作者的精神状态。⑤”艺术家独立与审美意味之外,他并没有形式意味的确定权,作品其中的“有意味”是被“具有敏感性”的观众所感知的。他的“有意味”只是由形式、形式关系所组合而产生的意味,是抽象的,不确定的,仿佛只有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地才能引起观众的审美快感,这种艺术品具有艺术价值,能被称之为艺术作品。据贝尔的逻辑,“有意味”才是判断艺术是否具有价值的准则。
贝尔通过“有意味的形式”为艺术作品寻找到起合理性的标准,“从理智上承认它形式的正当性⑥”,真正艺术史超越现象表面的存在,通过形式本身显现出隐藏与事物表象背后的,并赋予不同意义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贝尔形式理论中的决定性因素“有意味”,“有意味”到底指向何处,他最终也并未说明,正如只有同时具备“艺术敏感性”和“明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感受到艺术的共有性质——意味,这无疑是从属于“天才论”的。我们无法否定,艺术的技法可以通过传移模写等手段去系统学习,但是,即使拥有了创作艺术品的技法也并不意味着作品就是艺术品,或许技法只是流于故事叙述,作品成为兴味盎然的文献。
注释:
①“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出自克莱夫·贝尔著作《艺术》;《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
②《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 第一卷 世纪初的新声》,《艺术》,P464
③《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 第一卷 世纪初的新声》,《艺术》,P463
④《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 第一卷 世纪初的新声》,《美学》,P465
⑤《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 第一卷 世纪的新声》,《美学》,P464
⑥同上,P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