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市民参与”在执行中的矛盾性

时间:2012年12月1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市民参与”的提出体现了积极的城市规划策略,但市民的个体特征和利益属性使政策在推进中存在巨大的困难和阻力。本文分析阻力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个人经历和案例分析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

  摘 要: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市民参与”的提出体现了积极的城市规划策略,但市民的个体特征和利益属性使政策在推进中存在巨大的困难和阻力。本文分析阻力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个人经历和案例分析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市规划 市民参与 矛盾性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Abstract: Concept of the public to participant put forwarded by this new version “city planning method" reflects the positive the city planning strategy, but the citizen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make policy in the interests of existing in great difficulty and resis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resistanc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case analysis may provide the solu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formulation contradiction wa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与“市民参与”直接相关的城市现状

  当代中国城市现状,存在两方面问题。专业角度上:城市面貌在美学和文化层面不理想。城市应该有特色,保留文脉,而并非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市民角度上:市民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占,由于资源配置和布局利用等经济政策原因导致的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两种问题的并存导致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出的“市民参与”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性。

  二、“市民参与”矛盾性的社会背景

  在中国,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年轻学科,相关编制办法的出台对经济体制、政策方针,甚至城市建设来说都有一定的滞后期。

  经济体制的阶段。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下,生产资料和支配权高度集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是无限责任关系。此背景下的旧《办法》中:政府部门是资料的掌握者,也是决定的发出者;由于国家对人民生活各方面的利益具有无限责任,个体的利益差别并没有体现出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此为背景的新《办法》反映了该趋势并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修正。商品经济刺激了个体能动性,个体差异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在城市规划中,参与者也变为了多元化的利益团体。普通市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被重视的同时,以社会整体的公共理性来调节和约束公民的个人理性,规避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也是新《办法》中强调的。

  三、“公众参与”在执行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1、公众参与存在的隐患

  由于决策者的专业知识、审美水平与文化观念会直接影响城市建设,推进公众参与必然会面临以下问题: 公众具备的审美能力,专业知识与发展眼光具有局限性。“发展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保留历史文脉”在业内已然成为普遍性目标,但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成为基本价值观。市民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但这必然导致其决策的局限性。

  2、可行方法的探索及一些相对成功的例子

  开拓公众在城市建设和文化遗留方面的视野是第一步,理性判断总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展示和传授,但内容和形式却需要斟酌。市民有自主选择权,强烈的利益出发点,让其了解城市建设和他们生活的关系,把客观基础和未来方向直观生动地传递给他们,从而促使其独立思考,做出决策。

  各地相继兴建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政府对于新《办法》的一种回应,规划成果以及蓝图以展览的方式面向城市居民。这里就以上海和新加坡的规划展览馆为例讨论一下与市民沟通的理想方式。

  2008上海市规划展览:基本展区以图纸和模型展示了上海的整体规划和城市现状,图纸包括各种数据指标等专业成果,相对艰涩;相比之下,大型的城市模型一目了然,人们乐于俯瞰整个上海,直观且具象地辨认熟悉的建筑物,但其对公众参与和决策的价值有限。市民仅惊叹于展示的炫美效果,而没有思考“我在城市建设中需要什么”。

  2009新加坡规划展览:主要内容为新加坡的城市面貌和未来的发展趋向。通高中庭隔开了气氛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展示区和参与区。展示区的模型与上海的城市模型大同小异,但图纸展示则大相径庭,没有数据图表的专业分析,取而代之的是与市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媒体展示和互动:开放公园、展览馆、购物区和城市广场一目了然,提出生活规划的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信息:适合置业居住高绿化区;适合家庭活动的展览文化区;适合购物休闲的商业餐饮区;适合疗养度假生态公园区……不仅展示了现状,还规划了未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被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市民对未来生活进行规划。随后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在参与区建立自己理想的住房、社区和公园等。

  另一个例子来自台湾。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馆,大量精品文物并不是其唯一优势,高科技手段使古代皇家文化普及化,参观者可以在电脑上把玩、拆卸古董文物。组织青少年来博物馆参观也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程,提高下一代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如此态度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也得以贯彻。傅朝卿指出,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而更倾向于一种精神层面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保护应该从提高民众意识做起。对此,他们做了不少成功的尝试供我们借鉴:在保护传统建筑遗迹的过程中,对外开放保护现场,使之变成一个互动基地。

  以上几种方式对我们如何应对市民参与提供了很多思路,使市民在参与决策时,将个体利益与城市面貌及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权衡。

  四、结语

  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保证各方利益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将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建设也是必须的,这里仅仅就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公众参与提出了担忧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城市遗产属于全人类,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在了解的基础上阐述观点才是理性的,全面的,有建设性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刚 金 俭 奚 汀. 《物权法》氛围中的城市规划[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2]高 璟. 试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师的公共责任[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