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3月30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先秦时期表示眼睛的词语多用“目”;到了两汉,“目”和“眼”同时并存,而“目”多用于书面语中,“眼”多用于口语及汉译佛经当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使用“眼”的频率大大增加。“眉目”最早作为短语见于战国,在唐代衍生出了词汇义“容貌”。清代,“眉目”词汇义还由最初的短语义比喻引申出了更加抽象的“事物的头绪、条理”。“眉眼”作为词出现于元代之后,含义丰富。清代使用频率大增,并且含义多为“容貌”义。“眼”与“目”在近古汉语中同义,于是“眉眼”渐渐发展可以指“容貌”从而分化了“眉目”的含义。
关键词:眉目;眉眼;词义
艺术大师达芬奇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对人这样的赞美:“眉目清秀”“眉眼如画”,仿佛从人眼就可以评判一个人的长相甚至内心——可见“眼睛”对人们来说多么重要。而眼和目似乎都有“眼睛”的意思,如“耳闻目睹”“眼见为实”。但我们发现,在表示事情的头绪、条理时,只能说“这事情有些眉目了”,却不能使用“这事情有些眉眼了”。由此可知,在“眉眼”与“眉目”两词的义项上,并不完全等同。本文试从“眼”与“目”意义的辨析及“眉眼”“眉目”各自含义上探求其分别的发展轨迹。
一、“眼”与“目”发展演变
王力在《〈古汉语字典〉序》中认为大约到唐代以后“眼”才变为“目”的同义词[1](4)。而方一新在1987年专门撰文,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眼”泛指眼睛的用例,说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常作“目”讲,早具“目”义,来对王力的论断提出质疑[2](52);汪维辉认为两者在西汉就已经区分不甚严格,而到了东汉,“眼”“目”同义可以在《说苑》及大量汉译佛经、中土文献中找到例证,故“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东汉末年[3](29)。现在人们对先秦时期表示人的眼睛用“目”,而表示眼珠用“眼”没有异义,如:(1)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2)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庄子·盗跖》)到了汉代我们发现“眼”开始指眼睛。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中注:“眼,目也”,证明“眼”“目”在汉代开始同义。《史记》当中记道:(3)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史记·刺客列传》)而东汉《论衡》中相同的事件记载如下:(4)后高渐离复以击筑见秦王,秦王说之,知燕太子之客,乃冒其眼,使之击筑。(《论衡·书虚》)可见到了东汉,“眼”在口语中表示“目”用例常见,区分不再严格。根据李慧贤的调查[4](82),在安世高、支谶的译经中,“眼”表示“目”的用例明显增多,如:(5)眼在但无所见,从是堕地狱。(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6)以净于六事。何谓六。
眼耳鼻口身意。(支谶译《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上)而在《论衡》当中,表示眼睛普遍承袭上古用“目”,用“眼”只上文所述一例。所以他认为东汉时期“眼”“目”在中土文献和翻译佛经中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传统的中土文献更多具有书面语的保守性,故多用“目”;而在实际生活中,“眼”的口语性较强,且有逐渐取代“目”的趋势。汪维辉认为[3](30),魏晋以后,“眼”有了新发展:一是用例普遍增多,除了继续用于佛经中,也大量出现在口语色彩较强的小说、民歌中,以及诗文、史书等高文典册中。二是“眼”表现出很强的构词能力,如眼中、左眼、双眼、千里眼、泪眼等。
根据诸位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表“眼睛”词语的发展脉络:先秦时期表示眼睛的词语多用“目”;到了两汉,“目”和“眼”同时并存,而“目”多用于书面语中,“眼”多用于口语及汉译佛经当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使用“眼”的频率大大增加;宋金元时期,“眼睛”一词开始出现;明清以后“眼”基本上就不再单独使用了,而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眼睛”。综上所述,“目”在先秦时期同时用于口语和书面语,而到了两汉以后,大多数时间存在于书面语文献以及作为语素保留在“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历历在目”等词语当中。“眼”则存在于口语的道路上,并且焕发出非常强的生命力。
二、“眉目”词汇化历程
“眉”“目”连用的例子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庄子》文献当中:(7)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战国《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此例当中的“眉目”,我们可以理解为“眉和目”,也就是眉目的短语义,与“颜色”即“容貌与姿色”并列使用,整句译为:“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佼好的眉目和容貌姿色”。这种“眉目”作为联合短语出现的情况在唐代以前占据主要地位,但用例不多。根据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来看,仅七例:(8)其容貌颜色,国已过绝人矣。若乃其眉目准权衡,犀觉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9)成帝永始元年二月,河南街邮樗树生枝,如人头,眉目须皆具,亡发耳。(六朝干宝《搜神记》)(10)湛乃扬眉目谓执曰:卿念天子,我不见阙,出悖慢言语,连及於上,共执忿诤。(六朝《全梁文》)唐代仍有“眉目”连用表“眉和目”的情况,如:(11)唯公秀眉目,伟须髯,长七尺四寸,神明如也。(《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此例中,“秀眉目”与“伟须髯”并列使用,证明其指的是具体的“眉和目,须和髯”。
但唐代新的变化是,“眉目”结合在一起衍生出了更加抽象的词汇义“容貌”:(12)身长八尺,腰带十围,眉目如画,机神不竭,见贤斯惕,闻善若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13)君吞天地之精,含太和之粹,眉目如画,心灵若神。(《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我们发现,此含义在宋元明时期稳定发展,并渐渐取代其最初的短语义成为“眉目”的主要含义:(14)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北宋《禅林僧宝传》)(15)后汉时,姑苏有男子,衣白衣,冠帻,容貌甚伟,身长七尺,眉目疏朗。(北宋《太平广记》)(16)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舫中珠翠夺目,内有一青衣上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舒头船外,注视解元,掩口而笑。
(元《元代话本选集》)(17)明年生下一男,眉目疏秀,甚觉可喜,伯皋夫妻十分爱惜。(明《二刻拍案惊奇》)(18)当时玉楼带来一个小厮,名唤琴童,年约十六岁,才留起头发,生的眉目清秀,乖滑伶俐。(明《金瓶梅》崇祯本)到了清代,“眉目”一词的词汇义出现了新变化:除了“容貌”义继续存在之外,还由最初的短语义比喻引申出了“事物的头绪、条理”义[5](90)。此义较之之前的含义显得更加抽象:(19)此法本於《汉书·百官表》,以三十四官,……今签指云:“混合一表,眉目不清。”(清章学诚《文史通义》)(20)“事可有什么眉目么?”陆仲文皱皱眉头和宋子英说道:“我已经替你问过几家,……或者我替你再去托托别人倒还可以。”(清《九尾龟》)(21)安太太听了听事情不曾说出眉目,他又讲起书来了,便道:“这不是吗?……这都是玉格儿惹出来的。”
(清《侠女奇缘》)当代,“眉目”指“事物的头绪、条理”义依然被广泛使用,并大有取代“容貌”义成为“眉目”主要含义的趋势:(22)因此必须首先“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一旦“摸”出了眉目,找到开“锁”的“钥匙”,那就应当毫不犹豫地迅速突破。(《1994年报刊精选》)(23)鲍蕙荞极为感动,信心大增。目前,已初具眉目,钢琴学校的校址选择在海口市新埠岛开发区。(1993《作家文摘》)(24)曹氏顿了顿,又哑声道:“曹爷,有件 事我要再说一遍……事情没眉目以前,一定不能让致庸察觉到半点蛛丝马迹!”(《乔家大院》)而“眉目”一词表示“容貌”义现多见于固定搭配中,如“眉目如画”“眉目清秀”。
三、“眉眼”词汇化历程
根据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可以发现,“眉眼”一词连用在宋代之前无存在的实例。北宋《太平广记》当中出现了“眉眼”,但很明显是“眉”“眼”“口”“鼻”并列使用,各自含义确切,“眉眼”非词汇:(25)后又遇病,忽觉四支内有八十二人,眉眼口鼻,各有所守。(北宋《太平广记》)元代也仅有一例将眉眼连用:(26)沈约病多般,宋玉愁无二,清减了相思样子。则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中心日夜藏之。
(元《西厢记杂剧》)“眉眼”真正开始在文献中广泛使用是伴随着明清小说的兴盛发展起来的,在明代用例突增至15例,口语化色彩极强,并且演发出了许多不同的含义。一是短语义,即“眉和眼”:(27)见景生情,眉眼俱能说话;随机应变,笑谈尽是撩人。(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二是“容貌”义:(28)这马将军本等眉眼儿生得有些不打当……半会儿答应道:“俺是爪哇国镇国都招讨入海擒龙咬海干。”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三是偏义复词,偏在“眼”的含义上:(29)此时已是个深黄昏,只见仙师坐那里,眉眼不开,意思要打盹。(明《三宝太监西洋记》)四是与“高低”连用,表“脸上的表情变化,泛指为人处世的方法”义:(30)却说狄希陈真是个不识眉眼高低、不知避凶趋吉的呆货!(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要注意,此时“眉眼”出现了“事物的头绪、条理”义:(31)狄希陈说:“事体都也有了眉眼。昨日给了凭科里四两银子……拿几两银子腾挪点工夫替我跑一遭去。”(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这些含义在明代都存在,并且分布比较平均。但是到了清代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眉眼”出现的实例大大增加,并且含义集中在“容貌”义及“眉眼”的短语义,其他含义退居次位或消亡:(32)花茂说:“大人要问……门外站定一个妇人,有二旬左右,长得十分美貌,眉眼另有一团风流……此事全是我家主人的事,他是不怕死的,实不与小人相干。”(清《彭公案》)
语文教学论文投稿刊物:语文研究(季刊)创刊于1980年,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本刊是以发表汉语本体研究成果为主的语言学专业刊物。
四、“眉目”“眉眼”含义发展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眉目”最初的主要词汇含义为“容貌”义,后来由短语义比喻引申出了“事物的头绪、条理”义,此义更加抽象并广泛运用于近古及现代汉语中。因为“眼”与“目”在近古汉语中同义,于是“眉眼”渐渐发展为可以指“容貌”,从而分化了“眉目”的含义,符合词汇发展的逻辑。“眼”字指“眼睛”多用于口语或口语色彩较强的文献之中,而“目”从中古开始多用于书面文献,即“目”在口语中的退化与书面义的加强导致了“眉目”发展出更抽象的含义。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总是符合人们交际方向的。通过考察“眉目”“眉眼”含义的变化,发现这些词语的历史演变互相依存十分密切,值得人们深入、细致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力.《古汉语字典》序[J].语文研究,1986(2).
[2]方一新.“眼”当“目”讲始于唐代吗?[J].语文研究,1987(3).
[3]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李慧贤.“眼”与“目”的词义演变[J].汉字文化,2008(5).
[5]秦晴.名词“眉目”的词汇化历程及其机制探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6).
作者:王彤阳